吴广平 吴樾柠
摘要:晋唐佛教行记在佛教文化研究中意义重大,却长期缺乏系统文学阐释与跨学科探究。阳清与刘静所著学术专著《晋唐佛教行记考论》填补此空白。该书系统梳理支僧载《外国事》等佚著,深入考察作者生平、辑本优劣及学术价值,揭示其在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从文体、主题、叙事等多维度阐释行记文本,指出“苦难叙事”的核心地位。运用文献学、历史学与文学批评多元融合方法,剖析行记文学内涵。该书在内容架构、学术贡献、研究方法及视角上具有开创性,为晋唐佛教行记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开启全新路径。
关键词:《晋唐佛教行记考论》;晋唐佛教行记;文献钩沉;文学阐释;多元融合方法
在佛教文化研究的广袤领域中,晋唐时期的佛教行记宛如隐匿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们串联起古代僧人艰难的求法征程,也映射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大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针对这一特殊文献类型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史地层面的考证,在文学阐释方面缺乏系统性,跨学科的深入探究更是匮乏。由阳清、刘静合著的《晋唐佛教行记考论》(中华书局,2021年11月出版。)恰似一道曙光,精准地瞄准这一学术空白,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与独特的研究视角,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晋唐佛教行记神秘世界的大门。本书除绪论和附录三种外,分为上编“佚著考说”和下编“文学阐释”。书中许多章节最初曾在《宗教学研究》《清华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北京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是两位作者多年学术积累与潜心研究的结晶。全书围绕晋唐时期的佛教行记展开研究,在重视文献的搜集整理与考证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通过对已佚著作的系统梳理,以及对著名僧人行记的文学解读,该书不仅填补了晋唐佛教行记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更为这一领域的学术探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文献钩沉:佚著考说的系统梳理
本书上编“佚著考说”,充分展现出系统性与全面性的显著特点。作者凭借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对支僧载《外国事》、竺法维《佛国记》、释智猛《游行外国传》、昙无竭《外国传》、昙景同名行记《外国传》、释法盛《历国传》、慧生《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行记三种、释常愍《历游天竺记》等晋唐佛教行记佚著展开了深入挖掘。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对行记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所处时代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还针对相关文本的辑本质量优劣与学术价值进行了深度剖析,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学术画卷。
以支僧载《外国事》的研究为例,作者从探究支僧载的国籍与活动时代入手,广泛查阅《高僧传》《出三藏记集》等诸多重要文献,对其生平进行了详细且严谨的考证。在这之后,作者又对现存的相关辑本进行了系统梳理,精准地指出各个辑本的优点与不足。抑又,通过对《外国事》文本特征的深入剖析,作者揭示出其在佛教传播历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进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这种细致到极致的考证工作,不仅弥补了以往研究在此方面的不足,更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且坚实的文献基础。作者在梳理过程中发现,某些辑本在记录佛教教义传播的具体事例上更为详实,而另一些则在描绘当地风土人情与佛教融合现象时更为生动,通过对比这些差异,为研究佛教早期在不同地域的传播路径与本土化进程提供了丰富素材。
此外,在对竺法维和法显的同名著作《佛国记》的比较研究中,作者通过对文本的艰难钩沉以及对不同辑本的细致比较,成功揭示出竺法维《佛国记》在佛教地理学与文学叙事两个层面所具有的双重意义。在佛教地理学方面,书中习惯于描述与佛陀本生和菩萨传说相关的山水、风物及其所属国家、相对位置等,也有记载中天竺某国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地理距离,为研究古代佛教地理分布与宗教圣地的形成提供了珍贵资料;在文学叙事上,其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讲述旅途见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因此得出结论:“检读竺氏《佛国记》现存佚文,足见该书呈现出了多学科研究价值,是法显《佛国记》同时代不可多得的重要的西域文献资料。”这种对佚著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的研究方式,为晋唐佛教行记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
二、文学探微:行记文本的多维阐释
在本书下编“文学阐释”部分,作者另辟蹊径,从文体属性、文学表征、叙事策略等多个维度,对晋唐佛教行记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解读。通过比较六朝与唐代佛教行记,作者深刻揭示出它们在文学主题、形象塑造与情感抒写方面独具的魅力,为专题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以法显《佛国记》为例,作者从文体属性这一基础角度出发,明确指出其在形式上融合了传记、地记与游记的多重特征。这部行记不仅详细记录了法显的求法历程,还生动描绘了沿途的地理风貌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这种文体的多元性,极大地丰富了佛教行记的文学内涵,同时也为其在文学史上的精准定位提供了全新的依据。法显在描述所经国家的政治制度、民俗风情时,与求法过程相互交织,使文本既有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又有反映时代风貌的普遍性,如对天竺佛教节日庆典盛大场面的描写,展现出佛教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文学主题方面,作者通过对法显与玄奘行记的深入比较,清晰地揭示出“苦难叙事”在晋唐佛教行记中占据的核心地位。例如,法显在《佛国记》中多次生动描写了求法途中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与重重磨难,这种“苦难叙事”,一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代僧人为了信仰坚韧不拔的宗教精神,另一方面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民众的文化心理。法显在沙漠中面临水源断绝、烈日炙烤,却凭借坚定信念坚持前行,这一情节不仅体现其个人的顽强,也侧面反映出当时交通不便、环境恶劣,求法之路充满未知与危险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对这些文学主题的深度剖析,为我们理解晋唐佛教行记的文学价值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此外,作者还从叙事策略、形象塑造与情感抒写等多个方面,对晋唐佛教行记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例如,在研究唐代佛教行记的叙事策略时,作者敏锐地指出:其通过巧妙运用预叙方法、精心编排劫掠故事与佑护情节等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与感染力。在唐代慧立和彦悰合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作者提前暗示了即将遭遇的危险,而后详细描述劫掠场景,又适时出现神灵佑护使僧人化险为夷,这种跌宕起伏的叙事方式,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也使佛教的神秘力量与僧人的坚定信仰得以凸显。这种深入的文学阐释,不仅丰富了晋唐佛教行记的研究内容,更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了全新的论证。
三、方法创新:多元融合的研究策略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文献学、历史学与文学批评多元融合的显著特色。作者广泛搜罗各类史志、经录、类书等,运用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的方法,深入挖掘晋唐佛教行记的文学内涵。这种考证与诠释并重的研究策略,使其既拥有坚实的文献根基,又具备深刻的理论内涵。
以对北魏慧生行记的研究为例,作者通过对《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三种行记佚著的仔细辨析,以及对《洛阳伽蓝记》卷五之文例和建构的深入分析,充分展现出扎实的文献学功底。与此同时,作者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玄奘行记的叙事策略与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指出玄奘行记通过巧妙地将预叙方法与劫掠故事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与感染力。在玄奘行记中,开篇提及听闻阿耆尼国常有盗匪出没,为后续真实遭遇劫掠埋下伏笔,而后详细叙述劫掠过程及应对,使故事充满紧张感,也展现出僧人在困境中的智慧与勇气。这种多元融合的研究方法,不仅显著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更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范式。
此外,作者在对唐代佛教行记的研究中,通过对文献形态、求法路线与文本功能的综合分析,深刻揭示出其在文学与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通过分析不同行记的文献形态,如手抄本与刻本在内容呈现上的差异,探讨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结合求法路线,研究不同地区文化对行记内容的塑造;从文本功能出发,剖析行记在记录史实、传播佛教、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拓展了晋唐佛教行记的研究视野,更为其在学术界的精准定位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晋唐佛教行记考论》是一部在晋唐佛教行记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其系统全面的内容架构、突破性的学术贡献、多元融合的研究方法以及独特新颖的研究视角,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与启示。无论是对于专业的研究者,还是对佛教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学术佳作。它不仅填补了晋唐佛教行记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更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出崭新的路径。相信在未来,这本书必将引领更多的人走进晋唐佛教行记这一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
(本文原载《红河学院学报》2025年第5期)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