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彭浪花以细腻笔触构建小说世界,连通过去与现在、乡土与都市、个体与时代,其文字摒弃华丽辞藻,聚焦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与时代变迁中的生存阵痛,涵盖都市、乡土、跨代等多维度情感书写,深入挖掘爱与痛、坚守与背叛、遗憾与救赎背后的人性本质;将故事置于抗战、改革开放、当代等不同时代背景,借普通人生活轨迹勾勒社会变迁脉络,展现历史与现实夹缝中个体的生存状态;善于捕捉市井生活平凡瞬间,刻画农民、工人、小商贩、基层干部等市井众生形象,挖掘他们在平凡琐碎日常中所展现的坚韧、善良、乐观等生命力量。她的小说在微观个体故事中折射宏观社会图景,以细腻情感打动读者,蕴含对人性的洞察、对时代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敬畏,为读者留下时代记忆并给予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希望。
关键词:彭浪花;小说创作;情感书写;时代叙事;市井众生
当都市的霓虹模糊了乡土的轮廓,当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个体命运浮沉,彭浪花以一支细腻的笔,在小说世界里搭建起一座连通过去与现在、乡土与都市、个体与时代的桥梁。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像一把温柔的刻刀,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时代变迁中的生存阵痛,一一镌刻在字里行间。从都市里辗转的痴情男女,到乡土间坚守的平凡众生,从抗战岁月的家国情怀,到市井巷陌的烟火日常,彭浪花的小说如同多棱镜,折射出不同维度下的人生百态,让读者在故事的褶皱里,触摸到生命最本真的温度与力量。
一、情感书写:在爱与痛的纠缠中解构人性本质
彭浪花对情感的书写,从不局限于表面的甜蜜与浪漫,而是深入到人性的肌理,挖掘爱与痛、坚守与背叛、遗憾与救赎背后的复杂内核。她笔下的情感故事,既是个体命运的缩影,更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解构,让读者在共情中思考情感的价值与意义。
(一)都市情感:理想与现实碰撞下的爱之困境
在都市情感系列中,彭浪花将目光聚焦于现代都市男女的情感状态,展现了理想爱情在现实压力下的脆弱与挣扎。《118封情书》里,男女主角从年少时的青梅竹马,到大学时的鸿雁传书,117封情书承载着纯粹的爱恋与对未来的憧憬。男主角满怀期待地写下第118封情书,憧憬着与爱人的未来,却在毕业后为了“祖国需要”远赴他乡,与爱人断联十年。当女主角在结婚前夕烧毁117封情书,以为爱情已成过往时,却收到了装满自己回信的信箱——118封信被对方完好保存,而男主角早已在试验爆炸中牺牲。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浪漫,却最终被现实的无常击碎。彭浪花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人年少时的美好回忆:夏夜竹床上寻找牛郎织女星、菜地里捕捉萤火虫制成“星光”、自行车上滚落稻田的甜蜜与慌张,这些细节与后来的分离、牺牲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都市情感中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也让读者在惋惜中感受到爱情的纯粹与珍贵。
《爱你有多深》则聚焦于都市中贫富差距带来的情感裂痕。渝木木与杜小月的爱情始于一场偶然的邂逅,渝木木的真诚与帅气吸引了出身富贵的杜小月,两人沉浸在热恋的激情中。然而,现实的差距很快显现:杜小月习惯了锦衣玉食、韩式风格的豪华住宅、陶瓷浴缸里的玫瑰泡澡,而渝木木只能租住在狭小的房间,连一杯“牙买加蓝山咖啡”都无法满足她。当杜小月提出去西餐厅吃饭,渝木木却因交完房租没钱而窘迫时,两人的矛盾彻底爆发。杜小月扔钱离去,最终选择逃离这段贫困的感情。彭浪花没有简单地批判杜小月的现实,而是通过细节展现两人情感中的失衡:渝木木的自卑与逆来顺受、杜小月的娇纵与对物质的依赖,都让这段爱情注定走向悲剧。小说结尾,十年后的渝木木事业有成,却依然在咖啡的香气中回忆过往,而杜小月早已消失在人海,这种结局更凸显出都市情感中现实对爱情的碾压,以及个体在情感中的无奈与成长。
(二)乡土情感:传统与变革交织下的情之坚守
相较于都市情感的脆弱与现实,彭浪花笔下的乡土情感更多了一份传统的厚重与坚守。《洪江恋歌》以明末清初的洪江为背景,讲述了陈小燕与长根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陈小燕是大世界丝绸铺老板的千金,养尊处优,却与奶娘的儿子长根青梅竹马。两人在吊脚楼上听戏、分享桂花糖,在月光下许下“长大后娶你当老婆”的诺言。然而,家族的反对、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成为两人爱情的阻碍。陈家为陈小燕定下与张记木材行二公子的婚事,陈小燕以绝食抗议,甚至计划与长根私奔,却最终被父亲发现,长根被打、奶娘撞柱身亡,陈小燕被迫嫁入张家。彭浪花在小说中融入了浓厚的乡土元素:洪江的水运码头、窨子屋、吊脚楼、棉花糖叫卖声,这些元素不仅构建了真实的乡土场景,更烘托出传统乡土社会中爱情的艰难。尽管陈小燕的爱情以悲剧收场,但她与长根之间纯粹的情感,以及对爱情的坚守,成为乡土情感中最动人的底色。
《月亮顶》中的情感则更多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帮扶与温情。镇书记王石为了让住在月亮顶的杨雪梅在冰冻天气前下山,亲自带着慰问物资爬山。杨雪梅因丈夫早逝、儿子半痴,独自在山上生活多年,对山下的世界充满戒备,更舍不得自己辛苦喂养的四头猪。王石没有强迫杨雪梅下山,而是耐心倾听她的顾虑,最终组织党员突击队,连夜将杨雪梅和猪一起送下山。在这段故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有着基层干部对群众的关怀、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彭浪花通过王石的行动,展现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时代变革中,传统乡土情感中“互助”精神的延续。这种情感不似爱情般炽热,却如冬日暖阳,温暖着每个在困境中挣扎的个体。
(三)跨代情感:时光与岁月沉淀下的情之救赎
彭浪花的小说中,跨代情感往往承载着时光的重量与救赎的主题,展现出亲情、恩情在岁月沉淀后的深厚力量。《春去春又回》里,女主角对儿子的牵挂与对前夫的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儿子出国留学,她每天通过视频确认儿子的安全,却因过度担忧被儿子抱怨“像在赌咒”。当得知前夫患上食道癌晚期,她放下过往的恩怨,主动去探望。在曾经共同居住的老屋里,看着前夫苍老的模样,她心中的怨恨渐渐消散,只剩下对生命的怜悯。这段跨代际的情感,既有母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也有前妻对前夫的宽容与救赎。彭浪花通过女主角的心理变化,展现了时光对情感的打磨——曾经的爱恨情仇,在岁月的沉淀下,最终化为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过往的释怀。
《老闫的欢喜人生》则讲述了老闫对秀及其子女的无私付出,展现了超越血缘的亲情之爱。老闫自幼无父无母,年轻时暗恋秀却因贫穷未能如愿。秀嫁给他人后,老闫依然默默帮助她做家务、照顾孩子。秀的丈夫去世后,老闫将秀和她的子女接到家中,视如己出。为了让继子大军有工作,他拿出为亲生儿子喜子攒的钱送大军去学汽修;喜子失恋消沉,他带着喜子四处旅游,甚至在寺庙虔诚祈祷。老闫的爱没有血缘的束缚,却比血缘更深厚。彭浪花通过老闫的故事,打破了传统亲情的边界,展现出人性中最本真的善良与奉献。这种跨代情感,不仅是对秀一家的救赎,也是老闫对自己孤独人生的救赎,让他在付出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幸福。
二、时代叙事: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勾勒社会变迁
彭浪花的小说不仅是个体命运的书写,更是一部微型的社会变迁史。她将故事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从抗战岁月到改革开放,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通过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勾勒出时代发展的脉络,展现出历史与现实夹缝中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的深刻变革。
(一)抗战记忆:家国情怀与人性抉择的双重变奏
《抗战》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跨越国界的亲情故事,展现了战争年代家国情怀与人性抉择的复杂交织。抗战从小由中国母亲抚养长大,却在成年后得知自己是日本兵的儿子。他的亲生母亲田中杏子是日本女人,在战乱中生下他后去世,中国母亲为了救他,放弃了寻找自己牺牲的丈夫和孩子。抗战得知真相后,没有选择回日本寻找亲人,而是坚定地表示“抗战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永远都是中国人”。彭浪花在小说中没有简单地塑造“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细节展现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中国母亲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依然选择抚养仇人的孩子,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伟大;日本母亲田中杏子在临终前恳求中国母亲救自己的孩子,体现出母爱的无国界。小说通过抗战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中国母亲的无私奉献,既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也展现了人性中超越国界的温情,让读者在历史的残酷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洪江恋歌》的背景设定在明末清初的洪江,彼时洪江因水运优势成为五省的物资集散地,商业繁荣却也暗藏危机。小说通过陈家大世界丝绸铺的兴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与阶级矛盾。陈家凭借丝绸生意成为洪江的富商,却也面临着土匪抢劫、同行竞争的压力。陈小燕与长根的爱情悲剧,本质上是阶级矛盾的体现——陈家作为富商,注重门当户对,而长根作为奶娘的儿子,出身卑微,两人的爱情注定与当时的社会阶级制度相冲突。彭浪花通过洪江的商业繁荣、窨子屋的建筑特色、商人的经营方式等细节,还原了明末清初洪江的社会风貌,同时通过陈小燕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当时阶级制度的残酷,让读者在感受历史韵味的同时,思考社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二)改革浪潮:个体命运与社会转型的相互激荡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彭浪花的小说中,多篇作品聚焦这一时期,展现了个体命运在社会转型中的沉浮与成长。《老街》以小城老街的开发为背景,讲述了普通人在改革开放中的机遇与挑战。汪新原本是收废品的农民,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在老街开发的浪潮中,通过东借西挪、托人找关系,成立了房地产公司,最终成为千万富翁。而严老汉的儿子严涛,原本在国营药店工作,因单位改制下岗,陷入迷茫与堕落,最终在严老汉的鼓励下参加再就业培训,重新找到人生方向。彭浪花通过汪新和严涛的对比,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与冲击:一部分人抓住机遇实现阶层跨越,另一部分人则因社会转型面临失业困境。同时,小说也描绘了老街的变迁——从低矮的土砖瓦房到高楼大厦,从冷清的街道到繁华的商业区,这些变化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观念、生活方式的变革,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改革开放对小城的深刻影响。
《老闫的欢喜人生》中,老闫的继子大军在单位改制下岗后,凭借学到的汽修技术,被聘到汽配厂当技术员,后来又接手老板的汽配店,成为千万富翁。大军的经历展现了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的发展与个体的成长。彭浪花通过大军的创业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主导,到市场经济下私营经济的崛起,个体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小说也展现了社会观念的变化:老闫原本希望大军进国营单位端“铁饭碗”,后来却支持他从事私营经济,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改革开放后社会思想解放的缩影。
(三)当代图景:现实挑战与时代精神的同向共振
除了历史题材,彭浪花的小说也关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展现了当代人面临的挑战与时代精神的传承。《年夜饭》以新冠疫情为背景,讲述了父亲在疫情期间坚持为医院的医生准备年夜饭的故事。父亲的饭馆开在医院旁,他深知医生在疫情中的辛苦,也铭记着非典时期医生对自己和妻子的救治之恩。当疫情来临,他没有关门歇业,而是准备了大量的扣肉、蛋糕,免费送给加班的医生。彭浪花通过父亲的行动,展现了疫情期间普通人的担当与感恩之情,也歌颂了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小说中的细节——父亲对医生的感激、对疫情的重视、对女儿的开导,都让读者感受到疫情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守望相助,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正能量与时代精神。
《遇见天使》聚焦于脱贫攻坚背景下,扶贫干部的奉献与普通人的互助。女儿作为扶贫村第一书记,为了3000多头奶牛的安全过冬,在大雪天依然坚守岗位。父亲身患重病,却担心女儿的安全,冒雪送手电筒,途中遇到一只被困的小猫,便将其带回家照顾。后来,小猫每天带回草药,帮助父亲缓解了病情。彭浪花通过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展现了脱贫攻坚中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普通人之间的善意与互助。女儿的坚守、父亲的慈爱、小猫的“报恩”,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代社会的温暖图景,体现了脱贫攻坚精神与人性善良的同向共振。
三、市井众生:在平凡与琐碎的日常中挖掘生命力量
彭浪花善于捕捉市井生活中的平凡瞬间,她笔下的人物多是普通的农民、工人、小商贩、基层干部,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与琐碎的日常中展现出坚韧、善良、乐观的生命力量。这些市井众生的故事,如同烟火人间的缩影,让读者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生命的韧性与美好。
(一)乡土百姓:苦难中的坚守与韧性
《月亮顶》中的杨雪梅是乡土百姓的典型代表,她在苦难中展现出的坚守与韧性令人动容。杨雪梅丈夫早逝,儿子半痴,独自一人在月亮顶生活多年,住的是破旧的土砖屋,靠种地、养猪维持生计。当冰冻天气来临,镇书记王石劝她下山,她最担心的却是自己辛苦喂养的四头猪。彭浪花通过细节描绘杨雪梅的生活: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衣、择菜、寻猪食,冬天为了让猪不受冻,想办法修补猪圈的漏洞;她把儿子讨堂客的希望寄托在养猪卖钱上,展现出对生活的朴素期待。尽管生活充满苦难,杨雪梅却从未放弃,她的坚守不仅是为了自己和儿子,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韧性,是乡土百姓最珍贵的品质,也是支撑他们走过艰难岁月的力量源泉。
《阿克的天上人间》中的杨菊英,也是一位在乡土中坚守的老人。她在海拔780米的山顶住了50年,丈夫去世后,依然守着老屋和竹林,靠养鸡、种菜维持生活。杨菊英的生活简单而清贫,却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与对生活的热爱。她每天给丈夫上香,在菜园里松土、浇水,傍晚坐在地坪上望着对面的山发呆。当阿克迷路来到山顶,杨菊英热情地招待他,给他倒水、留他住宿;当阿克提出帮她养羊,她起初犹豫,后来却用心照料,让羊群逐渐壮大。杨雪梅的坚守是对生活的执着,而杨菊英的坚守则更多了一份对过往的眷恋与对他人的善意。彭浪花通过这两位老人的故事,展现了乡土百姓在平凡生活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量,他们如同山间的野草,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能够顽强生长。
(二)市井商人:生存中的智慧与良知
《老街》中的汪新,是市井商人中抓住机遇、勇于拼搏的代表。他从收废品起家,在老街开发的浪潮中,凭借灵活的头脑和敢闯敢拼的精神,成立房地产公司,最终成为千万富翁。汪新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当得知老街要开发,他立刻意识到其中的商机;他也有着务实的生存智慧——为了获得开发资格,他东借西挪筹集资金,托人找关系办理资质证书。然而,彭浪花没有将汪新塑造成唯利是图的商人,而是展现了他的拼搏精神与对机遇的把握。汪新的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市井商人的生存状态,他们在时代的机遇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改变命运,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年夜饭》中的父亲,则是市井商人中坚守良知、懂得感恩的代表。他开饭馆不为追求暴利,而是为了方便医院的病人、家属和医生,他坚持卖平价饭菜,甚至在非典时期、疫情期间,贴钱为医生准备饭菜。父亲的饭馆开在医院旁,他深知病人和家属的不易,也铭记着医生的救命之恩。当女儿担心疫情危险劝他关门时,他说:“医院是人多,不仅病人多,看护的家属多,医生护士也多。但是,爸从不赚昧良心的钱。”彭浪花通过父亲的故事,展现了市井商人的良知与担当,他们在追求生计的同时,没有忘记做人的本分,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传递温暖。
(三)基层干部:责任中的担当与温情
《月亮顶》中的镇书记王石,是基层干部中为民服务、勇于担当的典型。当得知冰冻天气即将来临,他担心住在月亮顶的杨雪梅安危,亲自带着慰问物资爬山。杨雪梅不愿下山,他没有强迫,而是耐心倾听她的顾虑,最终组织党员突击队,连夜将杨雪梅和猪一起送下山。王石不仅关心群众的安危,还有着长远的发展眼光,他计划将月亮顶打造成生态旅游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彭浪花通过王石的行动,展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要解决群众的眼前困难,还要为群众的长远发展谋划。王石的温情与担当,让读者感受到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村主任的心事》中的村主任,也是一位为村民着想的基层干部。当村里春望的儿子来福要娶非洲媳妇,村主任起初担心“把村子变成黑人村”,后来却意识到村里贫穷导致年轻人娶不到媳妇的问题。他看到柳叶湖的美景,灵机一动,积极推动柳叶湖的旅游开发,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让村里的年轻人不再担心娶不到媳妇。村主任的转变,展现了基层干部的成长与担当——他从最初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变为为村民的长远利益考虑,用实际行动推动乡村发展。彭浪花通过村主任的故事,展现了基层干部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也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结语
彭浪花的小说,是一部充满烟火气的生命史诗。她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描绘了都市与乡土中的情感纠葛、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市井日常中的生命力量。在她的笔下,无论是都市里辗转的痴情男女,还是乡土间坚守的平凡众生,都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却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时代的理性思考、对生命的无限敬畏。
彭浪花的创作,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却在微观的个体故事中,折射出宏观的社会图景;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打动读者的心灵。她的文字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夏日里的清风,在不经意间温暖着每个读者的心房,让我们在感受故事的同时,思考生命的意义、情感的价值、时代的方向。
于烟火人间打捞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微光,彭浪花用她的小说告诉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藏着最动人的力量;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的生命也依然可以绽放出独特的光芒。她的创作,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忆,更给予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希望,这便是她小说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彭浪花简介:彭浪花,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湘潭市作家协会理事,毛泽东文学院第17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作品以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为主,散见于《时代报告》《湖南报告文学》《小说月刊》《微型小说月报》《芳草》《启明星》《作家天地》《湘潭文学》《湘潭日报》等报刊,公开出版中篇小说集《边缘女人》。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