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城烟火里品读五千年文明密码
发布时间:2025-11-03 11:37 文章来源:央视美丽乡村一线聚焦 作者: 刘炳栋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车子在诸高线行驶,国人夸赞山东的路在故乡被诠释无以言说。从市里去百尺河镇,也就二十几分钟的路程。白龙山在晚秋的天空下,仿佛高大了许多。这片土地,曾是舜帝躬耕的故土,是《孟子》中“舜生于诸冯”的文明起点。而今天,我要寻找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种从民间灶头走进现代高端餐桌的调味品生产厂家。

 山东于晟记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就坐落在镇驻地,还未接近厂区,一股复合的香气扑面而来——八角的热烈,花椒的麻香,桂皮的甘醇,还有无数我叫不出名字的中草药气息,它们在空气里交织、盘旋,仿佛在演奏一场无声的交响乐。

 时下,味觉的边境正在消融。作为山东省调味品协会应技术专委会主任、山东省于晟记食品创始人——于廷龙,他有三十年的鸡肉调理油炸复合调味料研发生产经历,深知今日的酱油与地中海的橄榄油在盘中私语;四川花椒的麻,撞上法式奶油的甜,像一场预谋已久的艳遇。人们不再满足于故乡的坐标,舌尖要遍历地球村——泰式香草的烈、北欧莳萝的冷、墨西哥辣椒的野,在味蕾上完成一场场微型迁徙。这是风味的大航海时代,每一次品尝都是探索未知的航行。这艘航船,从中国龙城出发,正在抵达海内外不同的城市。

 在山东于晟记食品有限公司实验室里,于廷龙正在挑选药材,那双布满纹路的手在草药间游走,精准得像在抚摸时光的纹理。这里的每一味调料,都是在白龙山的千年记忆里曾经生存了无数春秋,在人们日益不断追求生活美味的岁月里,一步步探寻不同民族人们的味蕾。

 回望来时的路,曾经是那样曲折而又那样漫长。在诸城市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那些黝黑的陶甑、陶鬲。它们是龙山文化的遗存,来自那个舜帝“耕历山,渔雷泽”的年代。在远古的这片土地上,人们已经开始用这些器物蒸煮食物,用当地生长的草药祛除腥膻、增添风味。原来,药食同源的智慧,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炊烟里就已萌芽。

 我突然明白了于晟记门口那块“开创邑地药食同源先河”牌匾的分量。这不是企业的自诩,而是对这片土地千年文脉的认领与传承。

 在邑地,传统的祭拜仪式依然在乡村里盛行。每每逢年过节,祭祀用的三牲。猪头、鲤鱼、全鸡,摆放在老槐木的八仙桌上,每一道都用了不同的香料腌制。“祭祖如祖在,”家中长辈把鲜红的筷子摆放整齐,一边念念有词,“舜帝教我们要孝亲敬天,这祭祀的饭菜,就是我们对祖先的念想。”要吃好饭,诸安二县,这里的美食,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朴实的子民,把最好的,味道最正宗的菜肴,奉献给了心中最崇拜的上苍和先人。毋庸置疑,美食是东夷文化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吃了养人。

 《尚书》里的句子:“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那个在历山脚下哭泣的舜,不仅留下了孝感动天的传说,更将一种精神注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而今,这种精神化作了祭祀时的一碗饭、一炷香,化作了寻常百姓家灶台上过年过节与待客的那一把秘制调料。

 在城西的一家老店里,我尝到了地道的诸城烤鸡。店主是个健谈的中年人,他毫不吝啬地分享着秘方:“别的都不稀奇,就是这腌制时加的十几味草药料包,都是我们于晟记生产的。有些是去腥,有些是增香,还有些是养胃的。”他掰开一只鸡腿,香气瞬间在空气中炸开,“老祖宗说‘医食同源’,我们做吃食的,不能忘了本。如今,这份秘制调料,已成为山东于晟记的十几条生产线之一。

 什么是“一箸一勺皆文章”。诸城人的饮食智慧,早已超越了果腹的层面,升华为一种生活美学,一种生命哲学。它蕴含着《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古老智慧,也体现着《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态度。

 傍晚时分,我走进于晟记的研发中心。于廷龙正和几个年轻人在忙碌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分子结构,实验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调味样品。很难想象,这个拥有十余项软件著作权的现代企业,研发的灵感却来自于白龙山上那些生长了千年的草药。

 “我们正在研发一款新的复合调味料,”于廷龙对我说,“用的是白龙山的金银花和野菊花,搭配云南的青花椒。既要保留传统的药食同源理念,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他的眼睛里闪着光,“你知道吗?我们分析古籍里的配方时发现,古人用的很多香料,确实有抗菌、抗氧化的科学依据。”

 窗外,落日熔金,白龙山的轮廓在夕照中格外分明。山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如今又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文明的香火。从舜帝的孝德文化到今天的调味品产业,从龙山文化的陶鬲到现代化的生产线,历史的脉络在这里从未断裂,反而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于晟记的展厅里,我看到他们的产品远销印尼、加拿大、西班牙、柬埔寨、马来西亚的图片。那些印着“于晟记”、“筷立方”、“匠厨有料”的瓶瓶罐罐,漂洋过海,成为异国他乡厨房里的中国味道。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文明对话——通过味觉,通过那一缕萦绕在舌尖的乡愁。

 当夜幕降临,生活在这小城的人们,退去一天的疲惫,倒上三杯密州春,就期待女主人端上那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汤色奶白,上面飘着几粒枸杞和红枣。“这是我们诸城的做法,”她笑着说,“加了于晟记的调料包,还有黄芪和当归,冬天暖身,夏天祛湿。”

 舀起一勺汤,送入口中。羊肉的鲜美瞬间包裹了味蕾,随后是草药的甘醇在口腔中缓缓化开,最后留下一丝若有若无的回甘。这味道,厚重而层次分明,就像这片土地的历史,从龙山文化到舜帝故里,从千年药都到现代食品工业,层层叠叠,却又浑然一体。

 我想起了于晟记正在举办的“我眼中的美食”全国摄影大赛的主题——“发现生活至味,定格时光醇香”。是啊,真正的至味,从来不只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是时光沉淀的文化滋味,是人间烟火里流淌的情感滋味。

 在诸城,每一道菜肴都是文明的切片,每一味调料都是历史的注脚。当我们在品尝一道用传统草药调味的菜肴时,我们品尝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四千年的文明积淀。这种味道,从远古的时代飘来,穿过龙山文化的陶甑,穿过诸县散淡的炊烟,在密州的明月下,一直飘到今天寻常人家饭桌上的东坡肉,在于晟记的发展规划中,它会带着更多期盼飘向更远的远方。

 夜色中,白龙山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山下的于晟记厂房里,还是灯火通明,这是又一个加急的订单,又一个不眠的研发之夜。明天,又将有新的调味品从这里出发,带着诸城的味道,中国的味道,走向世界各地的餐桌。

 而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个晨昏交替里,在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里,在每一个寻常人家的餐桌上,中华文明饮食的密码,依然在一箸一勺间,被细细品读,默默传承。(陈柏林)

责任编辑:刘炳栋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