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处—铭记祖德
发布时间:2025-11-24 18:09 文章来源:央视美丽乡村一线聚焦 作者: 刘炳栋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二零二五年农历五月十三,将亮未亮。李淑军在阴霾中醒来,他披衣起身,推开窗,一股混合着青草与湿润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瞬间涤荡了残存的睡意。

 “又到雨节了。”他对着迷蒙的雨雾,轻声自语。

 这个日子,在诸城人的血脉记忆里,已静静流淌了千年。传说中,那条被称为“没尾巴老李”的黑龙,每年此日,都要从遥远的黑龙江启程,穿越千山万水,赶回生养他的山东故土,为因自己降世即辞世的母亲桃红扫墓,这一天,便成了诸城的雨节。千年来,这漫天洒落的、温润的雨水,便是他绵延不绝的思念与愧疚的泪水。

 清晨的南三里庄,宁静得像一幅水墨画,映着屋檐下朦胧的灯光。李淑军走向社区支持建设的非遗标准化传习中心。这里虽不及祖辈老宅宽敞,但在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勇的鼎力支持下,窗明几净,处处透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虔敬与守护。

 中心正厅,香案之上,一个栗色的木龛静置于中央。木龛上是一桶源自千里之外的黑龙江江水。那是李淑军特意托人,从那条因老李而改名的大江中取来的。他取出一方净布,小心地擦拭着桶身,指尖划过木龛纹理,仿佛在抚摸一段横亘时空的深情缘分。

 “这可是老祖第二故乡的水啊。”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勇走了进来。

 “是啊,”李淑军应道,目光依旧停留在木龛,“老李在黑龙江镇守了上千年,护佑一方风调雨顺,可每年这个时候,总要回来看看娘。这孝心,风雨无阻,比钟表还准。”李勇抚摸这桶水,“这水从寒冷的东北,来到温润的山东,就像老祖先自己,走得再远,根,始终在这里。

 上午八时,祭典正式开始。四面八方的李氏族人,扶老携幼,汇聚于传习中心,原本宽敞的厅堂顿时显得熙攘而充满生气。李淑军立于众人之前,目光扫过墙上那幅年代久远的“没尾巴老李”画像——画中黑龙,断尾之处隐而不显,眼神温顺,甚至带着一丝悲悯,全然不似传说中能翻江倒海的凶猛模样。

 “各位宗亲,”李淑军的声音沉稳而清晰,“今天,我们再次聚在这里,不单单是为了祭拜老祖龙神,更是为了铭记我们的来处,重温融入血脉的‘孝’与‘诺’。昔日,舜帝抚五弦琴,以歌《南风》,祈愿‘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盼的是风调雨顺,民生安乐。我们所行的,正是这千年不变的祈愿与传承。”言毕,他转身,面向香案,恭谨地点燃三炷香。青烟袅袅,笔直上升,在湿润的空气里聚而不散,更添几分庄重与神秘。

 祭典礼成,李淑军带着几位对传说充满好奇的年轻族人,前往村前的桃红墓。雨中的墓园,松柏苍翠,静谧肃穆。那座历经代代修葺的坟茔,在细密雨丝的笼罩下,正静静聆听着游子的诉说。李淑军将取自黑龙江的江水,轻轻洒在墓前,如同为久别的亲人奉上一杯故乡的醇酒。

 “老祖啊,您年年回来,我们年年等您。同行的晚辈中,有人按捺不住好奇,轻声问道:“叔,老祖……他真的每年都会回来吗?”

 李淑军没有回答,而是抬眼望向漫天绵密的雨丝,缓声道:“你看看这雨。老人们世代相传,‘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无论之前天气多么干旱,到了这一天,雨水总会如期而至。这,就是老李在用他的方式,为母亲洒扫祭奠,行孝于天地之间啊。”

 于是,在桃红墓前,伴着沙沙雨声,他将那个流传了千年的故事,再次娓娓道来:多年无子的李憨与桃红夫妇,年过四旬,竟得一子。不料降生之时,产下的却是一个异样的肉球。李憨惊骇之下,取来干木工的锛轻轻划开肉球,一条小青蛇倏然跃出。情急之中,李憨顺手操起手中的锛,铲断了小蛇的尾端。 随即化作一道青光冲天而去。桃红夫人因惊惧交加,血崩而亡。那条断尾的小龙,便是后来威震东北“没尾巴老李”。

 “老李虽因父亲误伤而失尾,却从未心生怨恨。他远走关外,至原名‘白龙江’的大江,战胜了兴风作浪、为祸百姓的白龙,自此镇守江中,护佑一方平安。但无论身在何方,成就何等功业,他始终铭记着长眠于此的母亲,年年归来,风雨无阻。”一位年轻人若有所悟,低声道:“所以,我们世代纪念的,不只是一尊神通广大的龙神,更是一位至情至性的孝子。”“正是此理。”李淑军目光赞许,点头道,“老李所坚守的,不仅是对母亲的至孝,还有对黑龙江两岸黎民百姓的承诺。他既答应守护他们,便真真切切地守护了千年。所以,古时跑船的船家都知晓,渡海之前必问‘船上有无山东人’,若有诸城同乡在,即便风高浪急,船家亦觉心有凭恃,敢放舟远航。这份信义,同样重若千钧。”

 一九九三年,十八岁的李淑军高中毕业,便开始跟随第十五世传人李金平先生,系统地搜集、整理“没尾巴老李”的传说。那时,这个故事的生命力,主要还依附于乡野闾巷之间,依靠着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

 “金平叔常告诫我,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更是咱们诸城人的文化根脉。就像苏轼知密州时,拜谒老李,于常山雩泉祈雨,留下的不仅是诗文,更是对这方水土与文化的深切认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没尾巴老李的传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传来,李淑军与乡亲们欢欣鼓舞,在居委会的支持下,建立了传习中心,让传说有了一个稳固的“家”。

 从古朴老宅到现代民居,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再到荣登国家级非遗殿堂,这个千年的传说,正是在一代代如李淑军这样的守护者的努力下,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新生。

 每年,李氏族人领着族人,都会干旱时举行古老的“晒龙尾”仪式。这是一个延续了七百余年的习俗。自明初李氏先祖李开源以来,每逢天遇大旱,族人便会将珍藏的龙尾请出,恭敬晾晒,相信以此便能感应远方的老李,唤他归来,降下甘霖,解万物之渴。

 尽管那截传说中的真正龙尾,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烟与战火之中,后世族人仿制的替代品,依然被视若珍宝,虔诚供奉。李淑军神情庄重,小心地捧出一个紫檀木锦盒,打开盒盖,将那段意味着老李存在的“龙尾”象征性地展示给天地。

 “这仪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祈雨,”李淑军对周围的年轻人解释,“它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老李的精神——那份孝心与信义,从未远离,始终与我们同在,护佑着家乡的安宁。就如同苏轼当年,他祈雨必先敬拜老李,因为他深知,这位源自本土的‘龙王’,最懂得也最眷顾这片土地的冷暖干湿。”

 傍晚时分,云开雨霁。西边天际,被撕裂开一道口子,露出一角清澈的蔚蓝。阳光如同金色的醇酒,从云隙间泼洒而下,照亮了湿漉漉的大地,万物都闪耀着清新而柔和的光泽。

 李淑军独自留在传习中心,细致地归置着祭典所用的器物。他的手再次抚上那个取自黑龙江的木桶,桶身的凉意,仿佛携带着东北大地的气息,也牵引着他的思绪,飘向了更悠远的历史纵深。史籍中苏轼任密州知州时,为解旱情,亲赴常山雩泉祈雨的,更想起了自己从青葱少年到两鬓微霜,这三十余年来,为记录、整理、传承这个传说所走过的每一步。

 “不忘来处,方知归途。”他抚摸着木龛轻轻在与千年前的龙神对话。夜幕缓缓垂落,如一块深蓝色的柔软丝绒,覆盖了雨后的诸城。李淑军仔细锁上传习中心的大门。街灯次第亮起,在湿润的空气中晕开一团团温暖的光晕。空气清冽如甘泉,每一下呼吸,都沁人心脾。这时,他口袋里的手机响了起来。是在外地求学的女儿打来的电话。

 “爸,今天雨节,祭典一切都还顺利吗?”“顺利,很顺利。”李淑军脸上自然而然地漾起笑容。“我们这儿今天也下了一整天的雨呢!”声音带着年轻人的活泼,“同学们都在传说,这是‘秃尾巴老李’又要启程回山东老家了!我还给他们讲了好多咱们老李的故事。”

 李淑军握着手机,心头猛地一热,眼眶有些湿润。他忽然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这个起源于胶东的小村庄,跨越了时空与地域的传说,早已像种子一样,随着游子的脚步,撒播到远方,并在新一代年轻人的心中,悄然扎下了根。这正如千年前,那条白龙盘踞的“白龙江”,因一位山东诸城龙的到来与守护,从此更名为“黑龙江”,其故事亦随之流布远扬。

 结束通话,他漫步在回家的路上。路旁的月季丛,经过雨水的洗涤,花朵愈发娇艳,花瓣上凝聚的雨珠,在路灯的照射下,宛如一颗颗滚动的珍珠,闪闪发光。他想族中老校长最爱吟诵的一段古语:“龙之为物,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而没尾巴老李,这条深深烙印着诸城印记的龙,他最大的神通,或许并非在于呼风唤雨、显圣神通,而在于他用长达千年的、近乎固执的坚守,向世人诠释了“孝”的永恒与“诺”的千钧之重。这份精神,与舜帝《南风歌》中的民本情怀,与苏轼诗文中的忧乐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深沉而博大的文化气质。

 今夜,他想必正驭风乘云,悄然盘旋于诸城的上空,深情凝望着这片生他、养他,也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守护着那些依然记得他故事、传颂他名姓的父老乡亲。

 而李淑军知道,当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他将继续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履行那分沉甸甸的承诺——让这个关于孝、关于诺、关于根与魂的故事,突破更多的千年壁垒,永远地传唱下去。(陈柏林)

责任编辑:刘炳栋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