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洪荒虞帝出,千年人说诸冯村。”他低声吟诵着古籍中的诗句,目光掠过庙前新竖的旌旗。猩红旗面上,“孝德为先”四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瞬间牵出《史记》中“舜二十孝闻天下”的记载。相传舜目生双瞳,故又名重华,此刻吉瑞强望着庙内舜帝塑像,忽然觉得那双眼眸依然清亮如洗,能洞穿人间善恶,更能照见后世子孙的赤诚。
清明这天,辰时未到,参祭者已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全省各地的商会代表驱车而来,风尘仆仆却衣履整洁,眉宇间满是庄重;诸城派古琴承传者携七弦琴而来,琴囊上绣着的《南风歌》诗句墨迹未干,要让远古韶音重绕舜帝故里;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如点点星火在人群中穿梭,引导队伍井然有序。几百余人肃立庙前,竟无半分喧哗,唯有潍水汤汤,水声潺潺如泣如诉,似在诉说先祖的传奇。远处的历山,静静矗立,似在期待这四千年的击鼓响起。
吉瑞强缓步走到祭品台前,亲手扶正朱漆木盘里的五谷。黄黍饱满、赤粟鲜亮、青稞沉实、白米莹润、黑豆乌亮,五种谷物在盘中堆成小小的山丘,散发着中华土地的清香。他忽然想起去年此时,一位白发农人送来新收的麦子,粗糙的手掌抚着粮袋说:“这地,舜帝当年耕过。”是啊,这片土地记得所有故事——记得舜在历山耕作时,大象曳犁、飞鸟耘田的神迹;记得他屡受父母顽弟苛待,却始终“不失子道,孝慈仁爱”的坚韧;记得他摄政后“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族,终让“德自舜明”的教化遍行天下,史称“万世帝范”。
“咚——”击鼓三十六通,惊雷般的鼓声滚过潍水两岸,震醒四千年沉睡的岁月。“当——”鸣钟九响,清越钟声穿透晨雾,余音在潍水河面层层荡漾,久久不散。古琴声随即响起,并非寻常曲调,而是诸城派古琴特有的《箫韶九成》,相传正是舜帝亲制的韶乐遗韵,琴音婉转悠扬,如清风拂过松林,如明月映照清泉。潇洒的武士执旗分立两侧,旗面上日月星辰的纹样,与《尚书·舜典》中“观古象日月星辰”的记载分毫不差,古今在此刻完美交融,所有参与者喜不自禁,心中如万潮翻腾。主祭人诵读祭文时,吉瑞强注意到前排那位年逾八旬的老者,眼角凝着泪光,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缓缓滑落。这让他想起戊戌年的首届祭典,那时参与者不过百人,祭文还是他在煤油灯下熬夜草就,字迹虽拙,心意却真。如今祭文已请学者精心撰写,辞藻华美、骈四俪六,可那些关于孝悌、仁爱的内核,从未有过半分改变。就像庙旁的舜井,无论旱涝寒暑,井水始终清冽如初,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诸城人。
礼成后,人群缓缓步入至德殿,脚步声轻缓如叩击历史的门扉。吉瑞强留在最后,望着阳光穿过殿前古柏的枝叶,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光影流动间,竟似看见先祖的身影在其间穿行。他忽然读懂《孟子》所言“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的深意——为何独有诸冯、古诸邑能成为舜德文化不灭的灯盏?只因这里的人们,始终用最朴素的方式,延续着对道德的敬畏与坚守。
午后,吉瑞强回到商会总部,这里与舜庙的肃穆截然不同,满是市井的鲜活气息。烘焙坊新出炉的面点飘着醇厚麦香,那麦子或许就来自舜帝耕过的田地;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正调试直播设备,准备将舜德文化的故事传向更远的远方;中医药馆的员工整理着艾草香囊,香囊上绣的“孝德”二字,与舜庙旌旗遥相呼应。很难想象,这些终日与柴米油盐、代码数据打交道的商家,清晨都曾是祭舜典礼上神色虔诚的礼生,他们的血脉中,是东夷文化始终不曾改变的基因。
“我们经营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这块土地四千年的信誉。”吉瑞强在工作会议上话音刚落,台下那些被现代生活洗脑的年轻商贾们,纷纷提笔认真做着记录,这些古训,这些智慧,曾经在他们的日常工作屡试不爽。他忽然想起《尧典》中舜“纳于百揆,宾于四门”的记载,眼前这些小微企业主,何尝不是在各自领域践行着舜“明通四方耳目”的古训?用诚信经营延续美德,用互助合作传递温情。
在商会墙上,“互帮、互助、互推”的标语,“这就是现代版的‘举八恺’。”吉瑞强深以为然。从首届祭舜时的五十多家商户,到如今的百余家成员单位,商会就像舜帝当年治理的部落,“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在商海浮沉中,牢牢守住的还是那精神的根脉。
暮色四合,吉瑞强独自整理祭典用品。那面击了四次的鼓皮已略显松弛,却仍残留着惊雷般的余温,就像那些被反复传颂的德孝故事,虽历经岁月,却需要后人时时续上新弦。他翻开民国二十六年版《诸城县志》,泛黄的纸页上,“重修舜庙”的记载墨迹清晰,忽然明白:从古至今,舜庙屡毁屡建,祭仪几经变迁,但舜帝“孝感动天”的精神,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断绝。历史的长河在此处打了个温柔的漩涡。秦始皇三上琅琊台,必绕道诸城拜谒舜帝;公冶长拜师孔子,圣人闻听他来自诸冯,连忙起身整容面北三拜,直呼“公冶子来自圣人之乡”;苏轼知密州时,写下“东武旧俗,每岁四月大会于舜庙”的记述,更在《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中吟出“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琊台”的诗句,字里行间藏不住对舜德遗风的追慕。潍河东岸的大庄家河岔村的族谱里,白纸黑字记载着六百八十年前,族人聚集祭舜的盛大场景,字迹虽淡,情意却浓。
此刻,潍水两岸亮起万家灯火,每扇窗后都藏着这块热土代代传承的孝徳故事。或许有孩子正依偎在父母怀中,听大舜耕历山的传奇;或许有商铺老板正将“诚信经营”的牌匾擦得锃亮;或许商会成员正通过电话,为遇到困难的同行伸出援手——这些,都是“守望相助”的现代注脚,是舜文化最鲜活的延续和明证。
吉瑞强悄悄的从舜庙侧门走出,弯腰从台阶前的花坛里捧起一把黄土,小心翼翼装进衣袋。这捧土,他要带给下周即将考察的电商产业园。他记得《史记》载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如今诸城的斫琴、制陶业,仍秉承着这份精益求精的匠心。四千年的德孝文化,从来不是供在庙堂的展品,而是要走进厂房、商铺、直播间,在每一个寻常日子里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月光洒在舜井栏上,碎成满地银箔。井水幽深,映出满天星斗,也映着四千年的时光流转。吉瑞强想起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赞叹“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今晚,在舜帝出生的地方,这份“尽美尽善”依然在四月春风里静静流淌。庙宇会老去,祭祀的形制会更改,但有些东西如同这口从未干涸的古井,清冽依旧,滋养着每一个俯瞰它的人。
远处的麦田在夜风中轻轻起伏,麦浪翻滚间,似有先祖耕耘的身影。不知从哪扇窗户飘来《南风歌》的韵律,似有苍老的琴歌声若隐若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四千年前,舜帝弹着五弦琴唱出这首歌;四千年后,同样的南风依然吹拂着这片土地,解着今人的困惑与焦虑,期盼与梦想。因为人们懂得,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典籍,而是活在世间的呼吸,是长在血脉里的记忆,是现代人在喧嚣中找到精神归宿的乡愁。
每每经过舜庙,吉瑞强都会下意识看一眼。熟悉的广场,庄重的殿堂,高耸的牌坊,朱红色的庙门。舜庙的轮廓,已融入他的记忆,尤其是晚上,苏轼留下的那枚月亮,月光为其这庄严的所在镀上一层银边,圣洁而温馨。他衣袋里的黄土很轻,却承载着四千年的重量。明天,这捧土将出现在电商产业园的展示台上,伴随着“舜耕历山”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这份跨越千年的美德,在新时代的龙城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陈柏林)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