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炉四千余年的烟火
发布时间:2025-10-23 18:56 文章来源:未知 作者: 刘炳栋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故园深处沉睡的泥土,只有记忆里柔软的水和带着使命召唤的火,以及那双被时光浸透、让岁月开光的手。

 诸城的粘土,沉静而细腻,像是积攒了四千三百年的月光与阳光。梁麒俊取土的动作,总带着一种近乎叩谢天地的虔诚。他不用铁锹粗暴地挖掘,而是像揭开大地秘密般,轻轻拂去表面的枯草败叶,在几尺深的地方,寻得那些沉睡千年的原始陶土。搬回家中工坊,他的妻子王维娥早已备好孔目细密的筛子。陶土要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筛选,直到妻子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位贤内助,是他的质量把关人,更是他身后最坚实的依靠。筛好的陶土在陶池中与水交融,反复揉捏,发出细微的噗噗声,宛若大地沉睡中的呼吸。他称这第一步为“醒泥”——唤醒泥土深处的记忆,让它记起曾被舜帝的双手温暖过的,那个遥远而神圣的午后。

 当泥土沉睡够了,恢复了它的柔软与灵性,便迎来了“拉坯”的时刻。转盘飞旋,那团苏醒的泥土在他的掌心渐渐生长,仿佛被无形的魂魄指引,塑造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形态。它时而变得高挑,化为梅瓶优雅的颈项;时而变得饱满,成为瑞兽雄健的躯干。这个过程不容半分迟疑,心、手、泥必须合一,所有的力道与意念,都凝聚在这旋转的旋律里。看着他微眯的双眼和全神贯注的神情,你会觉得,他拉抺的不是泥土,而是流淌的岁月本身。

 最令人屏息的,莫过于“蛋壳陶”的雕琢。这是黑陶技艺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当坯体将干未干,处在最敏感的临界点时,他用自制的玉片,开始了一场与极限的对话。玉片薄如蝉翼,在坯体上轻柔划过,泥屑如雪花般飘落。厚度必须以毫米计算,甚至更薄。在适宜的光线下透望,坯体呈现出类似蛋壳的半透明质感,脆弱得仿佛一声叹息就能将其震碎。此时,梁师傅的呼吸变得极轻、极缓,整个世界的重量似乎都悬在那颤动的玉片尖端。这一刻,他不再是在雕刻陶器,而是在剥离时间多余的部分,让远古的光透进来。这份技艺,需要的何止是手艺?更是一种修行般的定力与虔诚。

 刻花则是另一场耐心的考验。他用纤如针尖的玉锥,在婴儿般的胎体上描绘缠枝莲的蜿蜒,勾勒舜帝像的眉宇,刻画狻猊神兽的凛然。那些繁复精致的花纹,笔笔都不容有失。沉默的图腾,在他手下重新获得了呼吸与生命。

 最后的洗礼,是“渗碳窑变”。这是泥土与火焰最神秘的盟约。陶坯入窑,经受烈火的考验;在关键时刻迅速封窑,投入新鲜的松枝。松枝在缺氧环境下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浓烟与碳粒,无孔不入地渗透进陶坯的每一个毛孔。于是,奇迹在密闭的黑暗中发生——原本土黄的坯体,在烟火的浸润下涅槃重生,通体转化为一种深邃、纯粹、光泽内敛的玄黑。

 开窑的那一刻,总是充满敬畏。窑门开启,热气散尽后,一件件黑陶作品静静地陈列着,黝黑、光亮、沉稳。梁师傅捧起一件新出窑的蛋壳黑陶杯,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轻轻叩击,发出清越的金属之声。这哪里还是泥土?分明是火焰的结晶,是时光的舍利。

 在他的“舜陶坊”里,每一件作品都在诉说着故事。【舜风福泽】瓶上,舜帝像目光深邃,仿佛正透过四十多个世纪的烟尘,与今天的我们凝望对话。狻猊瑞兽炉,当青烟从口中袅袅吐出时,神话便照进了现实。而那缠枝梅瓶,亭亭玉立,它的曲线被誉为“中国陶瓷第一造型”,是穿越了唐、宋、辽,一路摇曳至今的古典之美。

 然而,梁麒俊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故纸堆里的守护者。他作为为潍坊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他深知,传统若不能走入当代生活,终将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于是,他带领着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儿子,不断研发新的黑陶文创产品,让古老的器物承载现代的功能与审美。他常年开设培训,将四十二道工序的奥秘,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慕名而来的学子。2025年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已成为他下一个要让诸城黑陶惊艳世人的舞台。

 更宏大的篇章,写在2024年的夏,七月,中马建交52周年。梁麒俊带着他的黑陶,走进了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馆。当让·路易·罗班松大使亲手抚摸着那件蛋壳黑陶杯,感受着“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手作”的温度与质感时,文化的桥梁在瞬间架通。随后,授牌仪式庄严举行,“舜陶坊”、“舜窑”正式成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指定用品。那黝黑的光泽,成了外交国礼,成了一枚沉甸甸的文化名片。

 紧接着的7月29日,他与儿子梁云涛又走进了老挝驻华大使馆。面对能用流利中文交谈的宽赞·燕素提参赞,他们畅谈陶瓷文化,交流制陶心得。当梁云涛将一件精心准备的黑陶作品赠予参赞时,那份来自诸城黄土的厚重与温润,深深打动了对方。参赞表达了由衷的赞叹,并希望亲赴诸城,感受这古老技艺的生命力。

 这两次成功的文化交流,让诸城黑陶真正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坚实步伐。在“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下,这小小的黑陶,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它沉默无言,却诉说着最深邃的中夜幕降临时,作坊里安静下来。梁师傅常常独自坐着,就着一盏孤灯,摩挲着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他的侧影,与窗外诸城的夜景重叠在一起。这座城市,古称“龙城”,是舜文化的发祥地,苏轼曾在此任太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曾在此寓居,文脉悠长,名家辈出。而梁麒俊,这位当代的匠人,正是这条伟大文脉上一个鲜活而有力的节点。

 他的担当,在于将一份古老的技艺,从历史的尘埃中小心翼翼地捧出,拂去灰尘,赋予其崭新的生命;他的使命,在于让这份源自舜帝德泽的文明之火,不仅在自己的家族中传递,更要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点燃更多人对于中华文明的惊叹与敬意。

 那盏窑火,从舜帝“陶于河滨”的河边燃起,穿越四千三百年的风雨,从未熄灭。而今,它在梁麒俊、梁云涛这代代传承人的手中,燃烧得更加蓬勃,更加自信,照亮着从历史深处通向未来的路。

 这火,是技艺之火,是文明之火,更是穿越漫长时空,依然滚烫的、属于东夷文化特有的匠心之火。它无声地诉说着:最朴素的泥土,经过虔诚之手的塑造与烈火的洗礼,便能成就永恒的美与传奇。而这,正是诸城黑陶,跨越四千年给出的最动人的回答。(陈柏林)

责任编辑:刘炳栋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