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聚焦陕西电(副总编:张家南 李波 秦祺)进入四季度,放眼百里矿区,扑面而来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和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今年以来,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深耕厚植四种经营理念,围绕“2136”工作思路,以自身管理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数智转型:激活发展新引擎
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该公司以智能化开采、绿色循环利用为载体,推动矿井向安全高效、低碳循环、数字智能方向迭代,实现煤炭生产提质降耗。携手华为油气矿山军团,深挖生产经营痛点,解决智能化建设难点,进一步探索智能矿山建设的创新模式和解决方案。
智能绿色示范煤矿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的4个示范课题有序推进,“千眼”视频AI+NOSA三位一体安全管控平台已上线95%的场景模型,矿压监测系统、综合管控平台实现常态化运行。
数智提质,筋骨更强壮。一个个智能化项目的推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井下3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实现24小时智能化常态化采煤,自动化运行率保持在97%以上,实现综采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从14人降至6人,人均工效从45吨/人提升至52.07吨/人。
与此同时,该公司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升工作,深化巩固绿色矿山建设成果。按计划组织1800万吨/年环境影响评价验收工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适用期验收工作,保障企业生态环保手续有法可依,生态治理项目开展有据可循。
围绕“吃干榨净”资源目标,矿区构建全要素循环利用体系。井下污水处理站采用磁分离技术,地面采用“混凝沉淀-过滤-超滤”工艺,其中76.8%用于井下生产、降尘及神渭管运生产补水,剩余部分处理达标后排入窟野河。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二级生化工艺,处理后全部回用(选煤补充水、绿化、中水系统),利用率达100%。
改革破题:构筑管理新格局
坚持“人岗匹配、协同高效”的原则,科学调整组织机构与岗位编制,部门精简至13个,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压减至120人,降幅达14.29%。聚焦部门职能、业务流程、岗位标准三大核心要素,制定涵盖13个职能部门、5个专业中心以及17个生产单位职责说明书,明确生产调度、洗选销售等单位产销计划对接、经营创效等业务协同重点;绘制247个可视化业务流程图,编制融入“工作产出标准”和“关键绩效指标” 586个全员岗位说明书,构建起权责清晰、流程规范、考核有依的闭环管理体系,提高人岗匹配效能。
深化市场化薪酬分配改革,强化内部市场化全要素考核机制,配套形成《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全员绩效考核办法》,实施定额管理,根据产量、进尺等科学调整结算单价,调整后采掘一线收入较上年增长10.44%。通过提高绩效工资占比,合理拉开各层级人员收入差距,同岗级员工绩效工资最高差异达66.87%。完善重要岗位职称和技能津贴标准,规范技术、技能人员聘任条件和程序,对359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和922名技能操作人员技能等级进行梳理聘任,持续迸发队伍活力。
建立动态优化机制,打通“部门—中心—区队”三级人员输送通道。从管理部门调整16人至辅助中心和生产区队,形成“本部向基层下沉、地面向井下延伸、二线向一线汇聚”的良性流动格局。启动“聚智赋能·强基提素”人才培养工程,通过轮岗历练、专项攻坚、技能突破、动态考核“四轮驱动”,实现“单一工种”向“综合岗位”辐射带动,“单一技能”向“复合才智”蜕变转型。目前,两批105名专业技术人员及近三年入职大学生已完成各为期三个月的轮岗历练,第三批76人已启动跨单位、跨岗位轮岗历练,持续推动人才结构优化。
高效协同:打造发展新模式
“高效协同”是红柳林矿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组“关键词”,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份“成绩单”。该公司围绕陕煤集团“协同增效年”部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业务协作、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协同优势转化为经营实效。1-10月,原煤产量完成全年计划的85.83%,销量完成全年计划的85.75%。
该公司重构“端到端”协同流程,与神渭管运、蒲洁能化等单位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与联合调度机制,实现需求精准对接和生产计划联动。提升供需对接精度,积极回应协作单位对煤炭指标的定制化需求,开展精准配煤技术攻关,优化配采方案和洗选工艺参数,精准实施铁运化工煤、神渭混煤配煤,灰分指标始终保持在12%以下。
该公司推行“前置化”对接与“嵌入式”服务,提升协同效率。联合物资集团榆通公司,依托“陕煤物资商城平台”,实现库存精准控制和配送效率优化,计划到货及时率达99.5%。优先采购西安重装集团、神南产业北创制造公司等陕煤集团内部单位优质产品,内部协作物资采购金额同比增长104.97%。截至10月底,制造类产品协作完成全年任务的94.65%。同时,加强设备共享与维护协同,盘活127台ZY12000型液压支架,通过租赁实现收益785.75万元。
市场导向:提升经营竞争力
该公司坚持“以销定产”高效运行模式,动态调整分解生产任务,最大限度释放矿井优质产能,单面日产最高达4.3万吨。在系统优化、装备升级、技术攻关等方面持续发力,420米超长工作面应用陕煤集团首套纯水液压支架技术,保持常态化运行,过煤量超百万吨,实现了零污染、低成本、高效率绿色开采全面升级。推行“掘支运一体化”作业模式,开拓进尺较计划增加36.6%。强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生产洗选系统高效运行,洗中块发热量指标持续稳定在6353大卡。
该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经营管理,有效提升市场波动应对能力和盈利能力。统筹推进选煤厂末煤提质工程,提升主产品的产量和附加值,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建设,补齐小煤种短板,动态优化销售方案,确保产运销高效协同,实现产品收益最大化。仅10月份,增加混块销售8540吨,增收60余万元。
该公司持续深耕厚植四种经营理念,全面推行成本精细化管控,依托月度经营作业计划、双十体系、成本考核等措施,不断强化成本管理。举办“践行‘四种经营理念’·破译‘降本增效密码’”成果展示会,推动修旧利废工作实现全员协同发力、日常持续深耕。1-10月,吨煤成本较计划下降18.82元/吨,同比降幅6.92%;十项费用较去年同期降低48.37万元,同比降幅9.13%。采取定额储备、替代利库等措施深挖库存资源,完成利库1337.47万元,生产区队吨煤材料费用同比降幅37.97%。
项目攻坚:夯实发展硬支撑
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在“拼速度、抢工期、促发展”的关键节点,红柳林矿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强化统筹协同,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以大抓项目建设新成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成立“六个工作专班”,强化要素保障和施工组织协调,与各单位紧密协作,构建“周月季”链式专班工作机制,通过专班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责任化落实,形成专项攻坚态势。在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创新协调、工程、造价、招标相互补位的“四人小组工作模式”,提升管理效率与工期把控,110kV变电所采用PC合同模式整合采购与施工,缩短工期5-6个月。
如今,该公司地面建设项目现场一派火热,物资回收利用库、材料库钢结构架设加紧施工,110kV变电站主体内部工程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地面在建的5个标段、7个单项工程进展顺利——110kV智能变电站已完成配电楼、辅房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油脂库完成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危废品库完成基础回填;材料库棚架设完成框架柱短柱模板安装进度的50%。
从数智转型的“加速突破”到高效协同的“优势集聚”,从市场导向的“精准应变”到项目攻坚的“扎实推进”,红柳林矿业以实干笃行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突破激活发展动能。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该公司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深耕四种经营理念,细化“2136”工作思路,以昂扬斗志、务实作风和创新举措,奋力谱写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勇立潮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