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力实施辽东重要水源地保护治理
发布时间:2024-12-04 10:18 文章来源:央视美丽乡村一线聚焦 作者: 刘飞
当前位置: 主页 > 党建 >
 一线聚焦辽宁宽甸电(采编部:杨斌 李国栋报道)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自2023年启动辽东重要水源地治理项目暨国家“双重”项目以来,积极推动在板栗林下补植红松幼苗,培育红松果材兼用林,以持续发挥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取得较好效果。

 一、项目县概况

 宽甸地处辽东边陲、鸭绿江畔,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总面积6111.5平方公里,边境线长216.5公里,是辽宁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和重点林区县,为辽宁东部天然绿色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全县林地总面积75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740.8万亩,森林蓄积量34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5.75%。国有森林经营面积32.49万亩,森林总蓄积量227万立方米。草原面积 4.59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78.78%;湿地面积12.6万亩。

 宽甸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湿润气候东亚季风区,年降雨量100-1200毫米,无霜期129天。宽甸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气温21.6度,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全部为优,负氧离子含量2-5万个/立方厘米,被誉为“天然氧吧”。

 全县辖22个乡镇,179个行政村和14个社区。截至2023年末,户籍人口33.64万人。

 二、项目建设概况

 《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宽甸列入促进边境地区发展的9个县市之一,同时被纳入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简称“双重”项目)的东北森林带的规划之中。

 宽甸辽东重要水源地保护治理项目是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2022年申报的国家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022年11月28日通过发改部门正式立项审批。

 项目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5230万元,计划利用三年时间(2023~2025年)实施人工造乔木林1万亩,退化林修复21.97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截止目前,已完成人工造乔木林1万亩,退化林修复14.18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

 人工造乔木林工程分布在全县21个乡镇,是根据广大林农的意愿,结合宽甸实际而申报的项目。由于近几年落叶松木材市场价格低迷,造成有些林农在采伐迹地营造林时为追求效益,把造林树种由落叶松为主改变为红松为主,初植密度为6×6米,以培养生产松籽为最终目的,忽略了对用材林的培育和培养,也有些林农为节省资金改造其它非用材林种。为改变这种现状,项目申报利用采伐迹地营造人工造乔木林工程,在树种选择、苗木标准、清场整地、初植密度(3×3米)均按照用材林的培育标准进行严格管理,并加强抚育措施,促进人工林尽快郁闭成林,进而实现以培养木材为主和国家木材贮备的战略目的。

 退化林修复工程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主要分两部分实施:一是对全县遭受栗山天牛严重危害的天然商品林进行修复。全县遭受栗山天牛重度危害的柞树天然林近30万亩 ,受害株率均达到60%以上,大部分受害木进入枯死和濒临死亡状态。通过清除虫害木,采取自然萌生和人工补植红松进行修复,形成针阔混交林,进而提高林分抵抗灾害的能力;二是对划入国家二级公益林板栗园进行修复。这部分板栗园由于是国家公益林,不允许进行经营活动,多年弃管,造成板栗疫病等病虫害泛滥成灾,枯死严重,林分质量极度退化,群众反响很大。通过项目实施,在板栗树下栽植红松进行修复,以红松逐渐替代板栗,达到产业转型和涵养水源的生态目的。项目计划完成板栗退化林修复20.47万亩,现已完成12.68万亩。

 封山育林工程分布在灌水镇团结村,封育区为立地条件较差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的郁闭度低于0.4的林木稀疏林地,共计0.5万亩。通过设置围栏、标示牌,采取林内空地人工补植针叶树木的方法促进育林,聘请专职人员进行巡护等措施,5 年后达到全部郁闭成林。

 三、项目实施做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全县板栗退化林林下栽植红松进行修复,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领导重视。宽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辽东重要水源地保护治理项目的实施,尤其是板栗退化林林下栽植红松进行修复工程,县委、县政府把项目的实施定位做为宽甸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项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以林业和草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组成的辽东重要水源地保护治理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定期检查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县林业和草局专门成立了“双重”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工作的管理。并组织人员包乡包村,促战督战,在项目资金批复较晚、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确保任务按时全面完成。

 二是宣传发动到位。为确保项目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引导林农对项目的正确理解,解决群众担心的资金、苗木、成效等问题,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落实任务。对重点乡镇,县“双重”办公室人员亲自到乡镇组织村民代表、产业大户进行宣传和培训,并深入到农户进行调查走访,做到家喻户晓,鼓励林农积极参与项目实施。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为确保板栗退化林修复,县林业和草局组织省内多名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林冠下栽植红松的修复方式。为解决项目实施的技术问题,县林业和草局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双重”项目产业发展系列手册,从苗木栽植、幼林抚育、截头稼接、增产增效、果实采收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进行论述何讲解。手册分发到农户手中,使项目实施的技术环节得到了保证。

 四是加强项目管理。对项目设计、工程监理、审计、苗木采购及自验单位等全部进行公开招标,确保项目管理到位,保证项目高质量实施。对已完成的项目组织第三方和监理进行块块检查验收,对不合格的地块限期进行整改,确保项目全部验收合格。

 四、项目效益分析

 一是生态效益巨大。宽甸将22万亩板栗园划入国家二级公益林,由于国家二级公益林不能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包括修枝打杈截干换头等增产措施都无法进行,果农放弃对板栗树的管理,也没有进行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因而造成这部分板栗树遭受板栗疫病、栗瘿蜂等病虫害的严重危害,板栗树势极度衰弱,树木老化,树干爆裂,菌液遍布,严重的已经造成板栗树木枯死,林分水源含养能力逐渐衰弱,已经变成为退化林,失去了公益林保护真正价值。通过项目实施将这部分退化的板栗公益林进行修复,几年之后板栗林枯死,冠下红松脱露出来并能茁壮成长,水源含养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将会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二是经济效益巨大。经调查,大部分板栗林放弃管理,没有经济收入,经营管理较好的板栗林,每亩生产板栗产值1000元左右,去掉人工费见不到利润。通过项目实施进行产业转型,开展板栗退化林修复,培育红松果材兼用林,盛产期每亩生产松籽产值将会达到4000元,全县每年可增加产值8.18亿元。

 三是社会效益巨大。本项目为以工代赈项目,以工代赈资金的比例可以增大到70%以上,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61.41万个农民就地用工,用工使当地农民不出家门直接收入在9800万元以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审稿:杨斌

责任编辑:刘飞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