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阜:燕赵大地上的民间“太史公”
发布时间:2023-09-25 15:19 文章来源:人物周报 作者: 李永生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题 >
刘阜老师近照

那天飘着毛毛雨,我又踏上那条直上直下的窄窄的铁楼梯,去拜访刘阜老师。

今年76岁的刘阜,退休前在涞水县文化局供职。他是搞音乐的,不仅自己作曲,还挖掘整理民歌。退休后,他研究上地方文化历史,为涞水著史立传,成绩斐然。

涞水是个双千年古县。古县的历史,自然是波澜壮阔的。然而涞水有史以来大大小小的人文轶事,似乎都在刘阜的脑子里装着。每次聊天,他把一肚子“鲜为人知”的故事往外一抖落,我立刻就听得如痴如醉。每谈起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他还能把出处讲得条理分明,《史记》《汉书》《水经注》等等,何典何故,随口道来,都成妙谛。天知道刘阜的肚子里装了多少车《史记》那样的大书。

刘阜一肚子学问全靠自修。他的父亲曾是一位八路军战士,也是村里音乐会的骨干。他自幼受父亲影响,也酷爱民间音乐。当年他中断学业回乡后,就一门心思研究民乐,居然研究出了大名堂,很快就被选进县文化馆工作。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研究与创作生涯。他用三十年的时间创作了二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欢乐的山村》还荣获了河北省政府首届文艺振兴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接受了涞水县全国性的“民间歌曲集成”的搜集、编撰任务。一次,在涞水深山区的李各庄村采集民歌时,一位叫张文的老党员为他唱了一首当年流传在根据地的民歌。老人哼唱时满脸陶醉,像是又回到了火热的抗战岁月。然而,在一旁记谱的刘阜忽然间却被那首歌的旋律震撼了——老人哼唱出的调子,竟然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由曹火星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前半部分!

这无疑是个重大发现。正坐在火炕上记谱的刘阜惊讶地站起身,他看着本子上刚记下的乐谱,觉得其中必有缘故。

回到县里,便和同样关注这件事的另两位机关干部雷连城、王旭营一起,开始了专题研究,终于弄清楚了曹火星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前前后后:那是1943年,曹火星等四名“群众剧社”的小战士住进了涞水县一个叫“石板港(按当地方言‘港’读音为‘奖’)”的山庄。这是一个只有四五户人家的小自然庄,当时隶属曹坝岗村。就是在这里,曹火星创作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开始没有“新”字),曲调受到了当地民间小调“霸王鞭”的影响,这就是刘阜从张文口中听到相似曲调的原因。

事情看似简单,但考证时却费了很大周折,因为曹火星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叫“石板港”,曹火星在后来接受采访和所写的回忆文章中,曾把这个地方称作“青石板”。但“青石板”到底是哪里呢?涞水县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没有这个名字。刘阜他们查阅大量资料,后来又到曹火星故里河北平山县调查,还是没弄明白。

正在迷惘之际,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阜遇到了和曹火星非常熟悉的、抗战时期的曹坝岗村的民兵小队长刘兴凯,谜团才终于被解开。刘兴凯笑着告诉他们,“青石板”其实就是“石板港”,石板港出产“青石板”,过去人们盖房子都要用青石板铺房顶,也用它铺火炕炕面。曹火星创作地就在青石板矿坑旁边。1957年,石板港水源枯竭,连带主村曹坝岗全搬出来了,人民公社时期合并成了一个行政村,就是现在的紫石口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确切诞生地之谜团,就这样终于被刘阜他们解开了!这让每一个涞水人都感到无比荣耀。

刘阜告诉我,那些年,长期扎根基层,让他受益良多,他采集乐谱、整理出厚达四百多页的《平西抗战歌曲》。他也加入了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成为河北省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会长。

没多久,他又开始了对“高洛古乐”的挖掘和研究。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有一种民间器乐演奏会社,名叫“高洛蓝旗音乐圣会”。它是古代三大宫廷音乐之一——秦汉时期的鼓吹乐在民间的流存,也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被业界称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受河北省文联和河北省音协领导委托,刘阜利用多年工作经验,开始对“高洛古乐”挖掘和研究,2004年他撰写的论文《高洛音乐会——黄帝家庙祭祖音乐的民间衍存》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国内考古界、音乐界的轰动,新华社也据此编发通讯稿。

随后,刘阜一头扎进乡村,历时三年,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齐易教授等几位专家共同努力,牵头编纂出一部砖头样厚实的专著《高洛音乐会》。这部书目前已经成为许多音乐学院的指定教材,并在海外产生较大影响。“高洛音乐会”于2006年也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刘阜退休了。但他并没有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休闲生活,而是老骥伏枥,继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把研究方向延伸到地方文化历史的更深处。真真正正把自己变成了“太史公”。花甲之年的他,竟然开始和数十万言的《史记》较上劲,借助一个大号放大镜,沿着《史记》所标示的蛛丝马迹,在浩若烟海的史料中披沙拣金、打捞历史的碎片。他背着自己那只长镜头“大炮筒”相机到县内外四处寻访,拍摄、抢救、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影像。

涞水县自古就有人类聚居,猿与人曾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最后的进化,“人猿相揖别”后,涞水一度成为华夏民族兴盛发达的旺地。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涿鹿山”大部分区域就坐落在涞水县境内。矗立在鳌头山上的“黄帝城”遗址,虽历经沧桑,城垣仍历历在目。

刘阜来到这里探访过多少次了,他自己都不记清了。每次站在鳌头山顶,遥想华夏祖先,都给了他对这片神奇的山川追宗究祖的无穷力量。他双脚丈量着这个区域的沟沟坎坎,把所掌握的民间传说、古籍记载与实地历史遗迹相互印证。将“釜山合符”处、黄帝造指南车故地、仓颉造字根由等逐一核实清楚,撰写出《轩辕黄帝在涞水》等著作,很快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几年间,先后有几十位国内外专家前来考察、探讨,对刘阜的研究成果表示赞同和关注。

对“华夏音乐鼻祖”伶伦一生的考证,是他对中国音乐史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伶伦是轩辕黄帝的乐官,被尊为华夏音乐的始祖。刘阜从矗立在涞水县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伶伦花塔”论证开来,考证出伶伦选址在涞水县鳌头山西南坡的乐平山(《山海经》中称伦山),发明乐律、铸造乐器、培训乐工舞伎,开始了华夏民族辉煌的音乐历史。涞水“乐平”这块“华夏音乐发祥地”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年大批国内外华人音乐家都会聚集在此举行伶伦祭典仪式,并传承延续至今。每年清明节,保北各市县的民众数千人,还自发聚到鳌头山,举行祭祀中华万姓共祖轩辕黄帝仪式。

刘阜的家就在县文化广场附近一幢小楼的二层,一间不足30平的“斗室”被隔成里外两间,里间是他和家人的生活区,外间则是他的办公区,三个书橱占了一面墙,里面挨挨挤挤竖插横摆着宽宽窄窄的书籍。就是在这样拥挤的环境里,2015年,他又挑头建起了“涞水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会”的牌子就挂在他家的墙壁上。

来他家的大都是县里的“文化人”,有王旭营、雷连城、李占炬、李文甫等人。他们汇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又陆续编纂付梓了《文化八路在平西》《平西抗战史录》《平西抗战戏剧》《故遒钩沉》等20余部书籍,共计2600多万字的煌煌大著。

他们这个历史文化研究会,最初核心成员是四人,都是离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创会时最大的90岁,最小的也年逾半百。他们都是不拿报酬,义务奉献的,他们给自己起了个诙谐的雅号,叫“三饱四撑”。刘阜这样解读:每天三顿饭吃得饱,四个撑得没事干的老头儿。我有一次问他,你们这么忘我投入地义务奉献,图啥?刘阜没有正面回答,只幽幽地回了一句:“等我们这些人不在了,这些东西就没人知道了。”

四年前,刘阜罹患心脏主动脉血管瘤,但他不管不顾地仍然拖着病体玩儿命工作,每天我去他家,都见他坐在电脑前。前几天,我问他病情,他说瘤子还小,暂时不能手术。那一刻,我觉得刘阜显现出从未有过的憔悴。他和我说着话,手指并没有停止对键盘的敲击。

我环视了一下塞满书籍的房间,忽然感觉眼前的这位老人就像在茫茫“史海”中行驶的一叶被风雨剥蚀经年的老船,在浪涛的拍打中摇晃着,一直向前。(李永生)

责任编辑:admin1 点击数: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