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 风雨兼程助学路
发布时间:2025-04-24 15:52 文章来源:央视美丽乡村一线聚焦 作者: 刘飞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鄢德全

 在英雄辈出的湖南湘潭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爱心爷爷”赵在和,他以一片赤诚的心,扑在“扶贫助学”的事业中,三十年如一日。他一台单车,往返湘潭县的山冲乡村城镇。骑行25万余公里,为贫困学子奔走呼号,让社会的力量,为2000多名上不起学的优秀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并彻底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他获得了第一届、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还获得了“中华慈善奖”等许多含金量极高的荣誉。

 现在的赵在和老人

(一)

 赵在和扶贫助学30年之际,正是春意盎然、春光明媚的四月,我们慕名采访了他。赵老今年91岁,患有多年糖尿病、腰间盘脱落等多种疾病,却仍精神矍铄,笑容可掬。这让我们想起那首上世纪在华夏大地流行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歌曲。赵老因病痛的折磨,一个眼睛已经瞎了,耳朵的听力也远不如从前了,他思路依然清晰,声音如洪钟般响亮,我们听他娓娓道出他大半个世纪的生活轨迹……。

 1924年那黎明前的黑暗岁月,赵在和出生在湘潭县杨嘉桥镇叠福村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一家人过着饥寒交迫的非人的生活。这个紧傍涟水河边的地方,每年都发洪水,他司空见惯了许多灾民逃荒要饭的悲惨情景,小小年纪便发誓要为穷苦的人民谋利益,让父老乡亲过上没有人吃人、没有灾难的幸福生活。叠福村,本是一个与幸福同行的很好的村名,却总是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贫穷与落后笼罩着这块肥沃的土地。

 与赵在和所在叠福毗邻的石潭镇有个凉亭的名字更美丽——福星亭,代表着当地人民祈盼福星高照的愿望。但祈盼归祈盼,当地除了那极少数的地主恶霸之外,广大的贫苦农民谁也没有得到“福星”的庇佑。

 1949年8月,湘潭解放了,毛主席、共产党给贫苦农民送来了真正的福星。打土豪、分田地,过去只属于地主、富农的土地、财产、庄园分到了每个农户的手里。地复天翻的变化,让幼小的赵在和欣喜万分,他积极参与那场轰轰烈烈的变革。1950年,刚满16岁的赵在和在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下,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了。从此,他在合作化、人民公社的公务员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写过28份入党申请书,成了中共党员。

 1956年,赵在和在工作之余开始学习摄影,久而久之,他成为了《湘潭日报》的金牌通讯员,他的新闻照片和摄影作品屡屡发表于各级党报和刊物之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上级根据赵在和摄影的特长,安排他去湘潭县文化馆工作。没几年,又让他担任县文化馆馆长和党支部书记。1986年,赵在和还被选上了湘潭县文联副主席、湘潭县摄影家协会主席。

 赵在和把党交给他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单位和个人获得各种荣誉数不胜数。1979年国庆30周年前,他的摄影作品《深山画意浓》获得了湖南省摄影大赛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了“建国30周年摄影作品展览”和全国第十届摄影大赛。他是湘潭市唯一一个获得如此殊荣的摄影家。

(二)

 1994年,参加工作44年、年满60岁的赵在和光荣退休了。

 退休后的时间怎么打发?赵在和在心里早就有了打算。他一辈子不会打牌、不抽烟,休闲的时间他准备仍旧摆弄他的老本行:摄影。去发现和创作各类题材的摄影作品。他还可以到学校为学生照毕业照片。去边远的农村为老年农民朋友拍终身照片。

 想做就做,头一站,赵在和去湘潭江声学校拍了一天毕业证照,除开胶卷、冲洗照片的费用以外,纯收入居然在1200元以上。那个时候农村里兴“万元户”的名头,一个乡镇就只有那么几户“万元户”。按照赵在和的这种收入状况,一年只要干过10多天,便可成为“万元户”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学校的毕业照一年才一回,时间也不过10天半个月, 不可能大家都等着赵在和一个人去拍照。

 那的确。退休不久后的几个月里,赵在和背着相机在湘潭县北与宁乡县交界的山村走了走,凭着自己的摄影照相技术和热情待客的服务,他的业务特别多,他一边欣赏田野风光,吸收大自然里大氧吧的新鲜空气,一边为老百姓拍全家福照、拍情侣结婚照,每月最少都可获得收入4000元以上。如此高的回报和经济效益,加上信马由缰的乡村旅游,赵在和何乐而不为呢?

 正当赵在和为退休后找到的乐趣津津乐道时,一个特殊的召唤,让他完全改变了既定的美妙计划。

 1995年5月1日这天,春暖花开,中共湘潭县委副书记一行人找到了赵在和,请他担任县“一帮一”教育扶贫义务联络员,希望他这位正科级退休干部在扶贫助学中发挥余热。

 要让赵在和放弃几十年的摄影爱好和早已确定的打发退休时光的计划,心里的确有些许不是滋味。但县委负责同志安排,是党的工作需要。从不向党组织讲价钱的赵在和,第一时间便接受了县委的安排。又谁知他的这一接受安排,便让他的退休后的计划全泡汤了。

 他首先来到了湘潭县最偏远的穷山区石鼓镇山田村,去贫困学子家庭走访摸底。歇马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小红一家五口人挤在两间破旧窄小的土砖房里,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是残疾人,一家人全靠政府的低保维持生计。学习刻苦用功,成绩优异的王小红却因缴不起学杂费而辍学在家。看到王小红眼睛里露出的无助,赵在和的心如刀绞般疼痛,赵在和的思绪回到了自己儿时那种窘迫的境地。决不能让优秀的学子,因贫困而断送美好前程!赵在和向党组织承诺:要让一个王小红、更多的王小红,像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样,不辍学、完成学业,未来走上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赵在和与他联系资助的寒门学子在一起。

 赵在和的这一承诺不打紧,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便在完全不一样的频道上振动。他的追梦的脚步在扶贫助学的路上再也没有停下来。就像22岁时迷上了照相摄影一样,一干便是几十年,并干出了成绩,创造了奇迹。相比摄影、照相、游山玩水式的老年休闲生活,扶贫助学更加重要,时不我待。赵在和就是这样一个犟脾气,他看准的事,便会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地去做。也就是从此,61岁的赵在和,将数十年积淀的摄影技术尘封起来,弃艺助学,扛起了帮助学子完成学业,走向人生高端未来的重任,他成了享誉全国的“爱心爷爷”。这是后话。

(三)

 赵在和在摸底走访中发现:像王小红家这种寒门学子情况的真还不是个案。这让赵在和心情更加沉重,让他把这个扶贫助学义务联络员的这个“义工”认真当下去的决心更加坚定。赵在和认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义务,义不容辞!他开始了坎坷而漫长的劝募助学路上的艰难跋涉。

 老祖宗有话:万事开头难。一点不假!赵在和在开始的1995年夏秋冬三季,仅募得6000来元慈款,也仅为六位寒门学子解决燃眉之急的一点学费。赵在和却凭着一腔热情,辛苦奔忙得来的。但他也总结出很有指导意义的经验:腿勤、嘴勤、脸皮厚。

 为了清清白白做事,“捡开石头走路”,取得募捐者和受助方的信任。赵在和知道:一定要规划、透明款项和往来。打印出“学费到位清单”,清单上注明受助者姓名及所在学校、所在班级。并注明开出“学费”收据的时间、编号、数额,还注明资助方支付的时间、数额,最后注明受助学生签收的时间和数额,一式三份,自己留存一份,资助方和受助方各一份。用赵在和的话说,这叫“一个钉子一个眼”。他还反复叮嘱受助学生,收到资助款后,第一时间写信感谢资助方。就是因为这样,赵在和30年且迷募资,没有一笔糊涂账,没一次失误。得到了资助方、受助方学校的一致好评。

 湖南省委原书记张春贤自掏腰包送给赵老一辆单车

 为了争取更广阔的资助资源,赵在和想方设法地联系各方爱心人士,向他们苦口婆心地介绍各位优秀的寒门学子的学习情况及其家庭的困境。一次,赵在和从湘潭县委宣传部得到了一本介绍湘潭县在外成功人士的内部资料。他如获至宝,他马上与资料中的成功人士逐一联系,劝募助学款。许多年以后,那些成功人士还在为赵在和联系的学子捐资助学。他们说:最让人感动的是,赵老那持之以恒地为寒门学子奔走呼号的赤热心肠和无私奉献。

 尽管赵在和辛苦奔忙在助学劝募的风雨路上,许多艰辛、许多危险与他相伴而行。赵在和用作助学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单车。他骑单车摔跤是家中便饭,摔伤过多少次,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1998年5月9日,赵在和骑着单车去数十公里外的列家桥中学,为3个贫困生办理呈报手续。在“韶山灌渠”人行道的一个急转弯处,不慎连人带车从4米多高的渠道掉入1米多深湍急的急流中,险些丢了性命。

 好朋友、老同事都劝说赵在和退休了就好好休息,怎么老是自讨苦吃呢?一点都不假,赵在和是自寻苦吃,为了劝募,他经常受人冷眼,被人嘲讽,他依旧我行我素,依旧锲而不舍地前行。受尽了委屈。而他,从不放在心上。

 助学路上,赵在和骑坏了五辆单车,有辆单车轮胎补了18个补钉,修车师傅无法再修补了他才舍弃。

 2007年9月,赵在和出席全国首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并获得了提名奖,会议期间,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回到长沙时,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被赵在和的事迹感动,自掏腰包,给赵在和赠送了一台轻便女式单车。赵在和把党和人民给的荣誉作为新的起点的鞭策,把领导的关怀爱护作为继续前进的动力,从不松懈。就在那时候,赵在和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定要把‘助人为乐’这一主题内容推向更新阶段,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做一名忠实的共产党员,做一名充实的退休干部,做一名务实的慈善义工。我有信心活到2021年,到那时候我87岁,也是我们伟大的党诞辰100周年,谨以此向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四)

 如今又是18年过去,赵在和老人已经91岁高龄了。他一直践行着他30年前的承诺,兑现着他18年前日记中的打算。在峰峦叠起的湘潭的土地上,从一个高峰攀登另一个高峰。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赵在和再一次获得提名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赵在和及与会的所有道德模范。赵在和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继续前进的劲头更足。

 张春贤握着赵在和的手,连声说:“好义工”!

 时代崇尚英雄。英雄回归时代。赵在和就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的英雄!他是事业单位退休,退休养老金不高,30年以来却掏出30多万元,用作助学、劝募的工作经费。赵在和因为做寒门学子的义工,没有更多的陪伴重病的爱女和爱妻,直到她们离别这个世界,他才深深感觉扎心的疼痛和无法弥补的遗憾。为了别人家孙儿孙女能够正常完成学业,他却与自己的孙儿孙女少了亲情的温暖,孙儿、孙女们都曾经怀疑赵在和是自己的亲爷爷么?

 是的,赵在和成了湘潭县的寒门学子的“爱心爷爷”,成为了湘潭县、湘潭市知名度极高的“爱心爷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文汇报》《湖南日报》、湖南电视台等数十家中央和省、市、县媒体把赵在和的事迹多次传播。他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爱戴。经过赵在和扶助的学子,有的上了北大,有的上了清华,有更多的上了全国各地的重点大学和名校,他们许多人从大学出来,走上各自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大家都不忘“赵爷爷”的一片深情。把“赵爷爷”看得比自己亲爷爷还要亲。

 有一个叫谭文军的孩子在给赵在和的来信中说:“花儿的梦想,是为人间添一份美丽;星星的梦想,是给黑夜添一线光明,赵爷爷您的梦想,是为我们寒门学子铺一条大道,让我们阔步前行。”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勇在给赵在和的一份信中说:“1998年春雨连绵的时节,赵爷爷您不顾山高路徒,亲自送学费到我家时,不幸跌在徒坡的石头缝中,您的右脚鲜血直流,至今还留有伤疤。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事。您与我们非亲非故,却把我们当作亲人一样帮助。”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在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读博士研究生的周杰,在给赵在和的信中说:“祖国给我们特殊的培养,中学阶段社会爱心人士给我们无私的资助,我一直心怀感恩。学业有成后,我一定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如此来信,赵在和每年接得千多封,赵在和成功了,他的爱心助学得到了资助对象和全社会的认可。

(五)

 赵在和说,他当年弃艺助学,自讨苦吃,当义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是他的晚年生活最值得做的事业。为让近2000的寒门学子上了大学,成了国家的栋梁,能说不值得么?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企业经济发展放缓,扶贫助学的资金来源严重不足。面对扶助资金的缺口,赵在和冥思苦想,突然,他想到了由他牵线帮扶至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多年,目前发展还不错的几位学生,劝导他们参加自己发起的“爱心助学代代相传”的活动。县一中毕业的姜舒婷等 四位同学首先表态:连续四年,每年捐资5000元。至2020年9月底,就有28位同学共捐资10.2万元,大大缓解了当年的资金困难。这个“急中生智”的好办法,沿袭至今,先后有昔日受助的99位同学,为“爱心助学代代相传”共计捐款一百多万元。爱心的接力棒正在一代一代的往下传。

 赵在和联系资助的寒门学子终于考上了清华北大,2006年他们与“爱心爷爷”赵在和在清华园合影

 2024年,因为长期积劳成疾和31年的老病糖尿病、腰间盘脱落等疾病缠身,赵在和住了两次院共达50天之久。他在住院和休养期间,心里却牵挂着等待救助的寒门学子。他既不能踩单车,也不能坐公交车了,只能坐小车了。他只得让儿子驾车跑了80多天。那是他30年的追求和牵挂啊。

 现在,赵在和老人的身体状况很不好,听力也不行,眼睛瞎了一只,在家里挪动身体都是强忍着疼痛进行的。

 我们忠诚地祈盼赵老:好好养病、好好疗伤,因为他今年的扶贫助学计划还没有完全落实,他还需要为穷孩子完成学业而奔走……。

 作者简介:鄢德全,1955年3月出生,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丶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丶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湖南曲艺》主编丶湖南省曲协理事丶湘潭市曲协主席,湘潭市作协理事,湘潭县作协主席,湘潭县评论家协会主席。现为湘潭市文联主席团委员丶湘潭市曲协荣誉主席丶湘潭县作协荣誉主席丶湘潭县评协荣誉主席丶湘潭县戏剧曲艺家协会荣誉主席。

 近年有散文《战地黄花》《巾紫峰下念先烈》(由《解放军报》丶《中国民兵》发表)《湘南觅“古"》《隐山读“桥”》《回忆与刘兰芳合作长篇评书<彭大将军>》(在《中国艺术报》发表)《战地黄花分外香》《荷魂》(在《光明日报》发表)《韶山热血染红岩》(在《湖南日报》发表)《天南地北觅湘魂》(在《海燕》杂志发表)《“大元帅”与“小同志”》《毛泽东为他题墓碑》(在《湘潮》杂志发表)在中央和省级报刋发表。

 有报告文学《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传奇》《好大一棵树》《金凤朝阳绘蓝图》《经营卓越》《涓涓涟水也痴情》《虎形山上拓新路》《那年月那群人那些事》等10余篇,在《时代报告》杂志发表。

 有歌曲(鄢德全作词)《齐白石的画》《乌石峰的朝霞》《乡里妹子进城来》《乌石情》收录进中国音协主编的《中国当代音乐家优秀音乐作品CD集》。以上四首加《最美的色彩》《韶山杜鹃花》在香港卫视文旅台向全球播出,《齐白石的画》《乌石情》在中国音协期刋《歌曲》发表。

 有抗疫花鼓演唱《战地梅花》获湖南省抗疫文艺作品征文优秀奖。与刘兰芳、王封臣丶王印权合作的长篇评书《彭大将军》(66集)由中央台录制并首播,至今全国已有600余家地方台转播,获中国文联丶中国曲协的“牡丹奖”入围奖,获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丶省人社厅丶省文联主办的"湖南省第二届文学艺术奖”优秀作品奖。有散文《战地黄花》获时代报告一一中国报告文学“石膏山文学奖"提名奖。

 近年还有《鄢德全作品集》(演唱卷丶散文卷)、《活水源头》(报告文学集)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公开出版。

责任编辑:刘飞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