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传奇
发布时间:2022-12-19 09:02 文章来源:央视美丽乡村一线聚焦 作者: 刘飞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鄢德全
一条涓涓细流,从双峰的山冲里走来,带着南岳衡山的灵秀,没有喧哗,奔流数10里,穿越一个古老的小镇。这个小镇叫射埠,湖南湘潭县的一个建制镇。这条细流叫涓水,它是奔着湘江去的一条支流。千百年来,涓水多情地注入射埠两岸的土地,孕育着一代代英雄的儿女。清代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能臣”的陈鹏年,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第一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也出生在这里。他们都以各自灿烂辉煌的追求和成就,留给中华大地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述东在他的五彩稻基地巡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块土地上又出了一个让人瞩目的人物,时下兴称的“平民英雄”。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射埠镇综合服务中心的高级农技员,他叫邓述东。他的“富硒五彩稻”,为未来的农业铺就了一条新的通道;他的“一亩田脱贫”,让众多贫困乡亲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他的“深耕一亩田”,又让他的父老乡亲有了新的希望。他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贡献和矢志不渝的追求,得到了国内外顶尖专家的刮目相看,受到了各地农村的推崇。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和“中国好人”的荣誉。获得“湖南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还获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先进个人”,被评为“百县科技创新十大领军人物”称号。他的乡亲们说:邓述东就是现实版的传奇。

袁隆平专程来看邓述东和他的“五彩稻”。他对湖南卫视的记者说:我的杂交稻是在产量上下功夫,邓述东的五彩稻是在品质上下功夫

2014年9月16日上午,红日当空,清风送爽。享誉“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风尘仆仆,专程从长沙来到湘潭县射埠镇团山村(现为继述桥村),观摩邓述东正待收割的千亩五彩稻。袁老兴致勃勃,拉着邓述东的手,在稻田中穿越。84岁高龄的袁老对比他小一半多的邓述东说:我是来向你学习的。袁老德高望重,功勋卓著,是全国科技队伍学习的榜样。邓述东很不好意思地对袁老说:您才是晚辈学习的楷模呀,请您一定多予批评指导。

五彩稻,是邓述东用原生稻种加以科学培植的有色稻。有红米稻、黑米稻、紫米稻、绿米稻、白米稻,总称五彩稻。

同行的湖南卫视记者问袁隆平,目前五彩稻产量远不如杂交稻,培植五彩稻有什么意义呢?

袁老和蔼地告诉记者:“我是在产量上下功夫,邓述东是在品质上下功夫。”他还风趣地说:“在大家有饱饭吃的同时,调剂一下口味该多好。”


袁隆平(前左二)与全国劳模李罗斌(左一)在邓述东(右三)的试验基地交流。

邓述东的五彩稻,是他2007年就开始研发的课题。是多年以来他从全国各地找来多品种的原生稻加以培植而成的。最开始是从当地的红米东粘开始培育红米。紫米是在江西武功山区找到原生种子,并在武功山租用20亩稻田进行了两年认真地培育而成的。2012年10月,他又在山东威海找到了绿米原生稻种。他还杂交培植出黑米稻。五彩稻,含硒高,富有其它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在十五届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邓述东培育的“富硒五彩米”获得了金奖,一举成名。

富硒五彩米稻虽然平均产量只有600来斤,但市场价都在每市斤15元以上,最高价达到50元1市斤。

其中的绿米,叶绿素含量高,邓述东以“绿宝食”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商标。

他发明的《蛙、彩稻、食用菌的养殖栽培方法》获得了国家专利。

邓述东开发富硒五彩米,缘于一次特殊的经历。

那是2009年。射埠镇巨鱼村农田建设中有128亩稻田土地平整的前期工作没有做好,深浅不一,耕作困难大。村民们都不愿耕种,时间已是7月2日了,再不设法种植。这128亩稻田当年就只能抛荒了。邓述东当时任镇农技站长兼

镇长助理,他见乡亲们无法接受这耕种困难的稻田,便向锁党政委政府主动请缨,个人承包下这128亩难“啃”的“骨头”。他明白,时间已无法种植正常晚稻了。他查阅将近10年的气象信息,他推测出当年寒露风肯定会来得晚的气象现象,决定全部种植由他以当地红米东粘培育的富硒红米。

邓述东(右一)向尼泊尔的政府官员介绍他的培植经验

乡亲们不愿耕种这128亩稻田是有理由的。邓述东租来耕田的两台大型拖拉机
经常深陷泥中不能自拔,他从一家企业租来吊车随时待吊,才将问题解决。

这年的寒露风果然如邓述东预测的那样来得晚,邓述东承包的128亩稻田丰收了。如果当时邓述东种植其它品种,播种的季节已过,是无法保障收获的。并且,种植成本是不可能收回的。当年,邓述东退休在家的老父亲,坚守在这片稻田上,让太阳晒得全身整整脱掉了一层皮。这是让邓述东时常内疚的痛点。

从那时起,邓述东对富硒彩稻便有了很大的兴趣。说干就干,邓述东开启了培植“富硒五彩稻”的艰难历程。

他知道:天上是没有馅饼掉的,就是掉了馅饼没有能力接住,也许就得粉身碎骨。打铁先得本身硬!

邓述东有个好习惯,那就是从不放弃在各种科技书籍里寻找充实自己力量的知识,从不忽略对他所从事的每一项农业科研的独立思考。他总是充满希望地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新的境界。

在每个代表只作5分钟发言的座谈会上,邓述东已经说了近10分钟,他正待把话筒交给旁边的安化县代表,省委书记许达哲忙说:“述东,我要跟你再聊聊”。

2021年2月24日,北京友谊宾馆。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给表彰大会的湖南代表团下榻在这里。上午九时,10位湖南代表,与湖南省委、政府的负责同志举行座谈会。

主持人要求每位代表用五分钟时间谈谈自己的工作情况。轮到邓述东发言了,他丢下已经准备好了的发言稿,侃侃而谈。介绍他“一亩田脱贫”模式是如何让1547户贫困户脱贫的故事。待他讲完,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他不好意思地将话筒欲递给旁边安化县的代表。“述东,等一下,我要跟你再聊聊。”

时任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微笑着招呼邓述东。书记问得过细,邓述东回答得认真。五分钟马上过去了,邓述东占了三个代表发言的时间。

第二天上午,邓述东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他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奖牌,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全面脱贫的喜讯。

他的“一亩田脱贫”是怎么回事?有那么玄吗?

时任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左)与邓述东(右)在一起交谈

前面说到的“富硒五彩稻”,因为对市场的调查研判还不够成熟,邓述东暂时放缓了推进的速度。乡亲们一家一户种植的作物,没有市场是不行的,特别是上规模的生产,更要有十足的把握才行。整个世界仍面临粮食的危机,就全局而言,首先是吃饱然后才是吃好。就现实而言,贫困户如果遇到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那是无法承受的。贫困户本来就贫困,没有可靠的市场,那情景,往往是雪上加霜。邓述东对五彩稻放缓推进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如何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邓述东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提出了“精准扶贫”。邓述东的理解是:扶贫要利用各地的资源,以科学的态度和洞察市场的需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活人们的创造性。

邓述东看到袁隆平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曾就“稻草焚烧”写了个提案。他思索着寻找着让稻草被有机地利用,变忧为喜的途径。

他找到了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他去了福建,与台湾禾杆综合利用的专家联系商量,在四种方法中,经过科学论证,最后他决定在收割了晚稻的稻田里利用稻草种植一种叫赤松茸的食用菌的试验。

试验成功了。2017年邓述东在射埠镇霞湾村用12亩田开辟了“一亩田脱贫的孵化基地”,与多部门联合对贫困人群给予示范和扶助。

实践证明:邓述东发明和开发的食用菌赤松茸种植“一亩田脱贫”的方法,很成功。种植一亩赤松茸,需要15亩至20亩的稻草,随着赤松茸食用菌对稻草的吸收,一季下来,稻草全部腐烂又变成了难得的有机肥。而一亩稻田里长出的赤松茸菌,可达3000斤左右,按邓述东与每个贫困户签定的最低保价合同每斤3.5元计算。每亩田就赤松茸食用菌一项收入,便可达一万多元。市场价每斤10元。按这个价格便可达到三万元一亩的收入了。

邓述东的“二亩田脱贫”模式,真正达到了一亩天一年内“春种水稻千斤粮,秋种蘑菇万元钱”的效果,该模式在湘潭市的23个乡镇50多个存推广实施,邓述东个人帮助1547户贫困户真正脱贫,帮助35个贫困户发展成家庭农场或者是种植大户。他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个团队前来观察学习。邓述东还在张家界、永州、常德等8个市建立了推广示范点。

为了拓展赤松茸的销售市场,邓述东与上海、广州、北京、长沙的市场有了广泛的联系和对接。保障了供需市场的良性互动。“一亩田脱贫”,顾名思义,是邓述东针对贫困农民的一个“福利”。每个乡镇村组的贫困户都是分散的。既有贫困户周边小市场的需要,又有大市场的兜底调控。贫困户生产的赤松茸菌稳赚不亏。邓述东帮助1547户贫困户摘去了贫困的帽子。脱贫户有人说:邓述东让我们一晚上收了一田的鸡蛋。有人说:搭帮邓述东,我们贫困户也伸起腰了。

“一亩田脱贫”的邓述东模式,迅速传到了长沙,传到了北京,传到了大江南北,还传到国外。国务院扶贫办对邓述东的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湖南全省各州市都效仿邓述东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在一亩田里创造脱贫的奇迹。江西、重庆、广东的农学专家和尼泊尔、柬埔寨等过的政府官员纷纷前来邓述东的“一亩田”取经。国家、部、省、市的各种荣誉纷沓而至,包裹着邓述东,邓述东的模式被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和“全国优秀扶贫案例”。他获得国家、省、部的各种荣誉就有18项。

他该歇歇了吧!邓述东套用屈原《离骚》中一句话对自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

他建起了上规模的“赤松茸食用菌加工厂”。他要为农民兄弟的产品深加工,让它赢得更大更多的市场。

他也更不会在前行的路上歇息片刻,他要为助力乡村振兴、为广大的中国农民探索更宽更广更幸福的路。

走在邓述东低镉水稻基地的土地上,省长毛伟明心情特别舒畅,他紧紧握住邓述东的手深情地说:“你坚守在农业科技的前沿阵地。你太辛苦了。”

湖南一些地方的土地镉超标,导致生产出来的一些农产品镉超标,曾经严重制约着湖南农业农村的发展。镉超标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可怕的。水稻对镉的吸附作用更强于其它农作物。有研究表明,基因越好的稻谷,越容易吸收泥土中的重金属。

2010年,邓述东就如何降低泥土中的镉含量,筛选和培育低吸附重金属的新品种,他在他的实验田里进行研究。通过反复实验,2016年,邓述东的《一种有效降低稻谷镉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获国家专利。

省长毛伟明(左二)与邓述东(左一)走在低镉的稻田上

2016年10月,湖南省农科院的带领专家,来邓述东的基地取样检测后,对比品种稻谷含镉0.958毫克/公斤,而邓述东基地的稻谷镉含量仅0.03毫克/公斤。结论是:基本不吸附。基于邓述东的作为,当年邓述东受湖南省农科院之托,在湘潭县河口镇重金属实验基地,进行“重离子诱变,使重金属基因失去功能”的实验。2019年,邓述东参与的这项技术获得成功。农业部对外发布,确定这项技术为全球领先。

邓述东又率先将这一技术在自己的几个种植基地上实施,取得明显的效果。

2022年11月1日,晴空万里,秋风正爽,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湖南省农科院的领导陪同下,来到湘潭县射埠镇霞湾村邓述东300亩低镉水稻的生产基地。走在邓述东低镉水稻基地的土地上,省长心情特别舒畅。他紧紧握住邓述东的手,深情地说:“你坚守在农业科技的前沿阵地,你太辛苦了”。

听得省长的亲切问候,邓述东眼睛湿润了。

邓述东是个地道的农家孩子,从小熟谙农民的疾苦,他13岁时就开始下田劳作,14岁时插秧便比一般主劳力厉害,他一天插得了一亩四、五分田。

1992年10月从职校毕业的邓述东,进镇农技站当上了农技员。

从此,他与他的农民兄弟相依为命,想农民兄弟所想,急农民兄弟所急,患难与共。

邓述东是1973年出生的,属牛。他真与他的属相很匹配,总有使不完的牛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1997年,镇农技站将全镇五个经营种子、农药、化肥的门面承包。邓述东承包了一个门面,一年下来,他承包的一个门面以一当四,营业额市其他四个门面的总和。

邓述东钻研业务也像极一条牛,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爱“钻牛角尖”。培植“五彩稻”是这样,“一亩田脱贫”是这样,为稻田稻谷“降镉”是这样,他在选育口感好、各项指标合格的竹香米也是这样。

邓述东发现:再生稻比头及稻镉的含量要低百分之四十左右,最大的缺点就是产量低,他在再生稻如何提升产量进行了多年研究。现在,在邓述东的再生稻基地,再生稻的产量高达每亩400公斤。一条既降镉又大幅度节约生产成本的种植途径,正摆在农户面前。

邓述东在试验基地工作

“一亩田脱贫”是成功的。邓述东没有自满。他认为:要真正助力乡村振兴,“一亩田脱贫”是不够的。他审时度势,一个大胆的设想和规划应运而生:“深耕一亩田”。

“深耕一亩田”,就是丰富一亩的内涵,挖掘一亩田的最大产值潜能,让农户最大限度增收。一句话,就是让一亩田春夏秋冬有收获。

“深耕一亩田”邓述东设想构建“技术团队+村集体+农户+公司”的结构,完善科研、生产、推广、收购、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邓述东的设想得到了湘潭市、县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将梅林桥园区1100亩土地作为他“深耕一亩田”的示范基地。邓述东设想的“田里有特色水稻、赤松茸、虫草松,土里有黑花生、黑土豆,林下有竹荪、血芝,水里有莲(稻)套养的澳洲青虾、胭脂鱼、鳖、黄鳝”。要不了多久,就会变成现实。并以其灿烂的光焰,为他在小康路上奔走的农民弟兄示范。

邓述东无愧于他获得的荣誉,他把身心都交给了他热爱的农业科技和他热爱的农民。他却内疚于没有像常人那样在父母膝下尽孝;内疚于在女儿成长的路上经常缺席;内疚于让妻子独自肩起了家庭的重担。

妻子嗔怪邓述东:“我嫁给了你,你却入赘了农业”。

几年前,邓述东将女儿钰静送去湖南农业大学深造,今天,女儿钰静从中国农业大学带回硕士文凭。她立志为中国农业的高端发展奉献绚丽的青春。

这都是遗传吗?这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因!

涓水南来,奔流不息。射埠先资们喝着涓江水长大,走出射埠,创造光耀华夏的丰功伟绩。邓述东喝着涓江水,在射埠这块土地安营扎寨,为中国农业走向世界而砥砺前行,他一定能创造出他的前人没有创造的奇迹!

我们分明看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希望,正从田野上出发。

我们正在分享、我们将继续分享:邓述东用他的奉献的方式,用他的心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作者简介:鄢德全:中共党员,中国曲协会员,湖南曲协理事,湖南作协、评协、民协会员,湘潭市文联主席团委员,市曲协主席。有个人著作8部公开出版。个人作品1000多篇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羊城晚报》《湖南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民兵》《海燕》《湘潮》《湖南文学》《湖南群众文艺》《文艺生活》等近百家报刊发表。与人合作的长篇评书《彭大将军》由中央台录制并首播,全国已有560余家地方台转播。主编、编著100余部作品公开出版。

 

责任编辑:刘飞 点击数: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1057802431@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