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大生向往街道高薪折射不平衡
发布时间:2020-08-26 20:29
文章来源:一线聚焦
作者: 长河川淼
连日来,清北硕博生2018年到浙江杭州相关街道高薪任职的新闻,引发舆情关注,当然,清北高材生“大材小用”和“东边街道干部高薪”更是引起热议。大家认为清华、北大硕士博士纷纷到街道部门工作,是教育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表现,不少专家学者也顺着这一话题指出,“过度的教育”导致“高学历低就”。其背后展现了东西部区域经济基础的根本差异反映在上层建筑(基层干部队伍)间的较大差距。
事实上,我国仅四分之一劳动力读过高中,而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初中生无缘高中。全国本科生、研究生招生数量虽有扩张,但每年博士招生数和毕业生数都有限,高等教育比例还有待提高。“过度教育”尚不构成中国教育主要问题。显然,清北到杭州市余杭区街道任职也并非“高学低就”:其一,清北硕博是作为干部储备引入,因有较高平台,能力突出的更易获升;其二,工资福利很有诱惑力,其中博士按中层正职年薪达38万,硕士按中层副职年薪达35万,入职还有安家、购房补贴等优惠。回报不菲,当然就出现了好的街道岗位高端人才报录27比1的紧张状况。多年来,区域经济事实型差异已深深烙在地方组织体系方面。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所拥有的充沛财力不同,大多数中西部仍是“吃饭财政”,有的县乡甚至无法保障工资和正常福利。其不同省份、不同市县干部间工资也有差异,其中正副科级工资收入在4千到6千元间,普通干部工资待遇差异在3千元/月左右。
东西部干部薪酬差异,直接影响了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因为发达地区更能吸引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进入基层党政,而其运作更强调制度而非熟人,当然也提升了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运作更加地方化,薪酬和晋升双重弱激励,成为影响高效运作、改革创新的关键。多数双一流重点高校毕业生不会首选县乡发展,而愿留在省城或地市级城市。考录并进入县乡公务员(或事业)系统的,多以二三本和大专生为主体,因人才就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其社会关系又多集中在家乡周边县市区。加之,中西部基层干部老龄化普遍,少量被派往乡镇的名校生总以各种理由被借走,多数乡镇中青年干部升迁无望,亦提前进入“老龄”。而且,还讲究“实职和虚职、大镇和小镇、大部门和小部门、关键岗位和普通岗位”等隐性层级。从一个普通干部到镇乡长通常需要经历副股级、股级,副主任科员、实职副科级,主任科员,实职正科级的艰难历程。有的可能一辈子都不能抵达副科级。失去梦想便不求上进,30%的人干70%的辛苦工作更成为常态。
在以县域为单位的交往中,县乡处于基层,工资福利收入应满足生活所需。多年前,有的甚至鼓励默许创业兼业,以弥补吃饭财政缺口。今天,尽管明禁公职人员兼营业务,然仍有干部及亲属开厂设店,以相关人员名义入股,从开发建设中谋利。体制资源悄然向社会市场兑现,其格局又会带来新的不平衡。在清北硕博高薪赴东部基层工作的投影下,中西部基层干部其实有很大困境。如何突破制度约束,保障在薪酬待遇、平台建设、发展机遇上形成新优势,从而吸引双一流高校人才到中西部基层县乡工作,打造有素质有能力的基层队伍,更是未来解决东中西、上下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关键。(长河川淼)
责任编辑:刘飞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