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奋斗者风采——曾礼华:愿用一身白色守护他人多彩生活
发布时间:2020-05-29 20:06 文章来源:CCTV央视微电影中文频道 作者: 陈志勇
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 >

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曾礼华

 CCTV央视微电影中文频道湖南湘潭讯(记者 曾晓蓉)“春天来了,七彩的世界充满勃勃生机,如果你的世界都是彩色,不需要纯白的我们,你的生活也将无限美好。”3月10日,刚刚结束与新冠肺炎病毒的一场“恶战”,还在湖北红安休整的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曾礼华充满感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在字里行间默默许下了心愿。

曾礼华说,生活本是多彩的,但健康是一切的前提。作为一名医生,他将努力用自己的一身“白色”,守护并成全他人的多彩生活。

红安战“疫”,他把他乡人民当亲人

2020年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2月11日,曾礼华接到了支援湖北的通知。“你愿意去吗?”“当然!”当医院有关负责人征询他的意见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战时军人上,疫情来临时医护工作者上,这是职责,更是使命!

到达红安后,湖南对口支援黄冈市医疗队红安分队(以下简称湖南医疗队)接管了当地所有的重症与危重症患者,曾礼华主动揽过了重症监护室危重症病人的管理任务。重症监护室不仅压力大,风险也最高。对此,曾礼华说,我来自毛主席的家乡,我是来革新冠肺炎病毒命的,作为“革命战士”,必须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湘潭市一医院援鄂抗疫七剑客。(殷成/摄)

一位身高近190厘米,体重达105公斤的患者罗先生入院已经10天,气管插管治疗一周,但情况仍然不乐观,家属甚至都已经放弃。病情迟迟不见好转的原因在哪里?他这么年轻,才42岁,怎么能放弃治疗?在深入了解他的病情并经仔细讨论研究后,2月14日晚,在红安的第一个晚班,曾礼华冒着被气溶胶感染的风险,第一时间为患者更换气管套管,随后组织晚班护士一起对他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令人欣喜的是,从这一天开始,患者病情出现转机,随后一天比一天好转。

成功拔管后,在给予该患者第一次机械振动排痰前,曾礼华先自行穿上排痰设备,亲身感受了参数幅度和耐受性后才给他使用。“他已经病了很久,整个人很虚弱,这套设备与我之前使用的规格不一样,我不是很熟悉,所以必须先试试,这样心里更有底,以免他不耐受。”患者口腔严重溃疡坏死,他与护士一起花半小时为他清理;患者没有厚衣服,想要喝牛奶,他把组织分发的衣服、牛奶悉数相赠……他把素不相识的罗先生当成亲人一般照顾着,直到出院后,依然时时关心和指导其后续康复。

患者王先生思想负担重,曾礼华联合所有负责他的医护人员持续对他进行心理辅导,给他信心和勇气;患者占奶奶失眠严重,只要是他值守的晚夜班,他都和护士一起握着她的手安慰她入睡……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位位危重症和重症患者起死回生。

3月8日,当红安在院患者实现“清零”,医疗队前往酒店休整的路上,曾礼华忍不住泪流满面。想到患者出院时的笑脸,看到沿路市民竖起的大拇指,那一刻,他觉得之前几次差点晕倒的辛苦、眼睛被紫外线灼伤的危险、对家人的歉疚与思念都是值得的。

医者仁心,他把与患者换位思考当习惯

先后负责3位气管插管病人,6位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曾礼华在红安的战“疫”成绩有目共睹,赢得了“战友”和病友的一致认可。对于他的这种表现,大家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接地气的曾礼华医生经常到周边社区开展义诊。(彭成仁/摄)

2004年,从南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曾礼华进入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从那时起,曾礼华就给自己定下了做一个“良医”的目标,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座右铭刻在了心里。

为钻研医术,曾礼华曾一年半时间吃住在科室,几乎不曾走出医院门。为了搞清楚如何用药更科学,他请药房同事把所有可能用到的药品说明书都给他一份,一个个看,一个个背,摞起来足足有一尺多高。为了更好地了解病人病情,他一天要查4次房,只要有时间就与病人交流谈心,给他们鼓励和安慰。情绪管理对于任何疾病的治疗都很重要,有时候有些病人的心病比身体疾病更重,多给他一点鼓励和指导,就能好得更快。

担任一医院南院呼吸内科主任期间,曾礼华要求全科室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从病人入院接待开始,就要为他营造一种回家般的温暖感觉,让他可以放下所有顾虑安心休养。病人出院后,他要求并带头及时跟进回访,了解并指导后续康复。不少初次接触的病人在接到回访电话后,很是感慨,直言“还有这样的医院和医生啊!”

“您好,我的孩子18岁,女,体重86斤,正读高三,咽喉痛3天了,今天开始有点头痛、咳嗽,无痰……”5月19日晚8点,还在用餐的曾礼华收到了一条长长的短信。信息未看完,对方又打来电话,补充说明了相关情况。因为对方没有自报家门,所以他一时记不起对方是谁。尽管如此,曾礼华还是放下筷子,仔细看完信息后认真进行了回复,给出了用药指导。

并不熟识,没有酬劳,或许还需承担一定风险,为何要回复?“根据描述我对病情和用药还是有把握的,又是高三学生,学习紧张,能少跑趟医院就少跑一趟。”曾礼华说得轻巧,收到回复的对方满是感激。从医16年来只要病人或病人家属有需要,曾礼华从不吝惜告知自己的联系方式。因为经常把电话留给病友,这样的电话、短信问诊场景,于他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李建国是一名肺气肿患者,今年67岁,多年来一直跟诊曾礼华。因为患者在家需要使用无创呼吸机,有时当呼吸机出现故障,一个电话,曾礼华就会从医院赶到他家,免费为他调试。病友周女士,因老公肺癌曾在曾礼华科室就诊,感动于他的负责与细心,随后家里无论何人出现疾病,都习惯找他,尽管有时并非自己专业,曾礼华从不拒绝,而是尽心帮他联络其他医生……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从医16年,曾礼华用自己的仁心仁术和至精至诚为他的“良医”梦注入了最为动人的内涵。(来源:湘潭在线)

 

值班编辑:彭浪浪   审核主任:陈志勇

 

责任编辑:陈志勇 点击数: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1057802431@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