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底 能源低碳转型释放发展新潜力
发布时间:2024-12-10 06:31 文章来源:未知 作者: 刘飞
当前位置: 主页 > 环保 >
 近年来,我国能源低碳绿色转型驶入“快车道”,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一系列关键技术接连突破,从风能到光伏,从水力到氢能,传统产业转型步伐持续加快,数智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绿色动能。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35.51亿个。其中,风电13.23亿个,占37.25%;太阳能发电6.81亿个,占19.18%;常规水电12.77亿个,占35.97%;生物质发电2.64亿个,占7.44%;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567万个,占0.16%。

位于贵州的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13.7亿千瓦时,采用“光伏+旅游+乡村振兴”模式建设,带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江西省中广核吉水县枫江镇70MW农光互补项目正在建设当中,预计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47万吨、二氧化硫约1586吨。

近年来,我国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加强科技攻关,从“世界跟跑”到“世界领跑”。

陆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突破10兆瓦;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单机18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顺利下线;电解水制氢装置、储运设备和燃料电池等先进技术逐步掌握……

“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大、应用场景多、市场创新活跃,处在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前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可持续中心主任田智宇表示,应不断探索创新,以能源“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要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等产业已经取得先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绿色低碳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创新,不断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催生新动能,锻造面向未来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优势。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电网支撑能力。随着能源转型发展,电网需要开发更多的新器件、新装备,电网的智能化控制水平也需要大幅度提升,因此必须开展基础性支撑技术的研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说。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能源行业涌现了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我国首个省级数字智慧电网在江苏建成,首次实现万亿量级电力大数据的融合贯通,将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山西省加速建设智慧矿山,通过对通风系统、压风系统、排水系统等系统进行数据接入,建成了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有效解决了相关问题;江苏省的“智慧电厂”借助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对人员位置、重点设备及敏感区域进行实时提示,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了人工干预。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吴清扬表示,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助推了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能源利用方式的重构、能源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了能源供给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是简单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此消彼长的问题,而是需要两者相互配合、把握节奏和力度,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和经济成本最优的方式下,实现安全可靠有序替代。”业内专家表示。(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责任编辑:刘飞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2838403369@qq.com 电话:010-69960698 手机号:18610493210

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记录》栏目组,《草根也要当明星》栏目组”红色之旅”和”美丽乡村”节目联合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资讯平台

备案号:京ICP备200002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08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247号

Copyright© 2020 www.fzjdv.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