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农垦甘河农场54载屯垦戍边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0-05-20 20:08
文章来源:央视微电影中文频道
作者: admin
大兴安岭垦区甘河农场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集团公司,始建于1966年2月2日。位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事业区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6万亩,总人口30500人,职工1522名。农场党委现有党员708人,党支部30个。目前,农场下设22个生产队,10个直属单位,16个机关科室。最高年份年产粮豆3亿斤,创生产总值11.6亿元。农场党委努力建设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职工群众衷心拥护的领导班子和经得起困难和风险考验,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实现了推动发展有力,各项民生工作成绩显著;实现了凝聚人心,党群干群关系和谐。54年来,农场肩负着屯垦戍边、守望相助的历史使命,经历开发、扩建,全面发展的艰难曲折历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经济保持良好增长势头,职工收入稳步增长,新农场建设稳健起步,源于党建工作扎实开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实现农垦小康,加快新农垦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农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垦系统职工自营经济先进集体和全国农垦系统农机标准化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获得全国农牧渔业部丰收奖,自治区农垦系统先进企业,曾连续五年实现利润突破2000万元,连续五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期间还连续11年获得管理局双文明建设一等奖,农场已进入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行列,场党委也因此先后两次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党组织。农场党建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强化干部管理教育,打造敬业爱民队伍
场党委始终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干部政策,始终把建设一支党性强、业务精、懂经营、善管理、亲民富民、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干部队伍工作当作重点工作来抓。
建设时期,农场努力加强干部教育与培训,进行党的路线和宗旨教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育,坚持以会代训培训制度,每个月对生产队长、机务队长、统计、会计、卫生员、畜牧防疫员、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参加了管局举办的农机班、畜牧班和经营管理班,还陆续选派干部到局技校参加培训,收到良好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农场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全场有48名干部参加农场与黑龙江省农垦党校联办财会大专班的学习、89名干部参加了农场与黑龙江省“八一”农大联办农机大专班学习,28名干部参加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函授班学习。农场还邀请“八一”农大教授和内蒙古农牧学院院长等专家到农场讲学。近年来,全场有21名干部报考《阳光学院》,还先后派出10名干部外出受训15人次;选派20名党支部书记到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选送8名场队级干部到九三农垦挂职锻炼,调动了干部积极性,激发了开拓精神。
在坚持理论学习的同时,场党委加强干部管理。建场初期对干部进行定性定量考察,激发了新调任农垦干部奉献智慧和力量的积极性,带领1500名复转退伍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建成了拥有5个分场、20个生产连队、30万亩耕地的大型国营农场。
农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干部考察机制和干部管理与监督机制,编制了甘河农场《作风建设制度汇编》,修订《甘河农场干部学习制度》、《干部请销假制度》等制度,新出台《走读干部出勤考评制度》、《干部诫免谈话制度》、《科队级干部选拔培养教育管理制度》和干部监督五项措施,干部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场党委深入开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在活动中全场党员干部为职工提供帮扶资金23.41万元,党员干部积极协调银行和信用社为职工提供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解决职工群众实际困难。
“5.11”火灾发生后,全场干部党员捐款达6.7万余元,缴纳特殊党费23010元。2020年,全场干部党员交纳“支持疫情防控”党费、捐款共计2.475万元。近年来,全场有百余名干部为1000余户职工群众进行帮扶。其中现金、信贷担保、转帐化肥各项垫资累计达1亿余元,全场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博爱一日捐”募捐活动,共向困难职工捐款3.5万元。形成干群关系亲和融洽的良好局面。
固本强基抓党建,培育“三力”壮源泉
从1966年2月成立拥有41名党员、4个党支部的甘河农场党委时起,连续5年全场基层党组织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但是,农场党委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心没有动摇。到1971年,农场党委很快恢复正常工作,下设9个党支部,吸纳了9名新党员,全场有55名党员。1978年,农场下设6个党总支委员会,41个党支部共有808名党员;1980年,全场已有47个党支部,879名党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场党委以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以“四有”为目标,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党的建设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
在思想建设上,场党委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党员作为首要任务,从根本上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思想觉悟。从加强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和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制度抓起,每月15日、30日为中心组学习日;机关干部每周六下午为学习日;基层干部每月必须学习两次以上;普通党员每月必须学习一次以上。并建立了集体学习记录本、个人学习记录本和学习考勤点名册“两本一册”。并制定了不参加学习要进行少发奖金处罚的惩罚制度。组织建设上,首先狠抓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坚持民主集中制,克服官僚主义,精诚团结,带领全场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发挥党委核心作用。第二狠抓基层党支部建设,按照“五好目标”选配支部书记,将年富力强、有开拓进取精神、有文化知识和专业特长的同志选拔到党支部任职。在党组织发展方面,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先培养后发展,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作风建设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学习焦裕禄、孔繁森、争做党的好干部和人民公仆”活动。多年来,党员对贫困户在政策上引导,生产上扶持,生活上照顾,使大多数贫困户摆脱了困境。在廉政建设上,农场已形成不成文的制度:场处级干部不到科级以下干部家吃请的制度、婚丧嫁娶不到场不吃请的制度(老干部家到场但不吃饭)、不种地不与民争利制度,场领导率先垂范,深得民心。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农场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建工作上实行评比制度。从而使党建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建设时期,场党委党建工作在继续坚持走制度化和规范化道路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实施“11141”党建工作模式,即:“1”是指打造一个能够联系群众、引领致富的党支部;“1”是指打造一个电话(以前的固定电话),发展到如今“互联网+”时代农场建立的一个“QQ党建”和“微信党建”相结合的现代高科技网络办公平台;“1”是指打造一支“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党员队伍;“4”是加强四个服务,即服务职工群众生活、服务学习、服务生产、服务职工致富;“1”是指实现一个目标——农场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农场坚持把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发挥作为工作重点,把每个支部和党员看作是工作中的一个发展点,将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点体现在“11141”管理体系中发展变化上。
场党委深入开展致富技能培训,为“党组织引领地区发展助力”提供平台。农场党委始终把党员、职工致富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中,农场党委专门组织了致富技能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党员、职工20万余人次,得到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的欢迎。尤其是农场在优良品种引进、作物栽培先进技术、化学除草剂等应用推广方面,辐射带动周边5个少数民族乡镇农民普及推广良种良法,还辐射带动了讷河、富裕、兴安盟和扎兰屯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甘河种植模式”。还有,通过场党委努力甘河对口山大桥建成通车,使农场与甘河对岸的巴彦鄂温克民族乡之间“天堑变通途”,架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由于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诸多原因,甘河农场周边达斡尔、鄂温克族聚居的乡、村在经济、文化、生产上落后于农场。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农场党委肩负着守望相助的使命,从建场至今从未间断过对居住在周边乡、村的达斡尔、鄂温克族人民给予的无私援助,仅1966-1967年,农场党员干部为巴彦鄂温克民族乡萨马街开荒6000亩,为其它村屯开荒每年都在2000亩以上,那时在达斡尔族乡村仍然流传着一句感人至深的话:“汉人开荒达斡尔人种”。进入新时代,农场党委号召党员和职工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外包附近村屯农民土地,扩大规模化经营,加快职工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每年全场外包村屯耕地约19万亩,现在少数民族村屯流传这样一句话“我们少数民族的地汉人种”,充分表达了少数民族村民对甘河人的感激之情。
2009年,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全国首家现代化示范农场在甘河农场建成,启动了农场与国际现代化农业接轨的发展新模式。充分展示示范场先进的机械设备、科学的耕作方式,引领本地区现代化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实现了增加效益和示范带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目的。
在党员中涌现出了连续11年被评为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和自治区劳模和科技工作者的曹德山,他驾驶收割机11年完成了32.8年的工作量;默默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离休干部陈广顺;带领党员干部闯出一条具有农垦特色改革之路的优秀企业家、党员干部马岩松,还有为垦区农业生产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党员干部郝玉璋,扶贫致富带头人自治区级优秀共产党员陆秀芳带领8户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新时期规模化种植大户单洪山、刘希海,规模化养羊大户苏宝成,驯化养鱼户刘兆峰等养殖大户。
其次,农场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为“党员服务群众致富助力”提供平台。全场各基层党支部不断丰富和创新党员责任区和承诺活动载体的形式和内容,在致富项目、团结互助、民主参与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进行了量化,采取定期投票评比的办法,调动起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党员引领示范带动致富的能力。场党委还把“双培双带”活动创新为党员“联富帮贫”工程,形成党员干部+富裕户+贫困户的富民联系线,实现了密切党群关系、“互补双赢”。致富能人入党成为主流,贫困党员成为率先脱贫带头人。同时,党委号召党员干部带动广大职工群众发家致富。五队党员赵志刚带头搞特色养殖;一队党员潘玉玲带头搞冷饮店,在其带动下付德礼、刘洋和郑洪伟等10余名职工也相继开起建材店、综合商店;二十队书记刘猛带头养殖梅花鹿80只,他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经验,自愿承担风险,为群众示范引路。
农场党委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方针,通过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实现“党建保障经济发展助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党委不断地深化改革,农场利润总额逐年攀升。1990-1997年连年盈利,总盈利金额为3554.5万元,是建场以来1966-1989年24年盈利总额的7.9倍,从九十年代开始农场经济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到2019年实现利润总额2734万元;职均收入从有史料记载1989年951.2元开始计算,到2019年职均收入达到90361元,提高了95倍,彰显了党组织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场党委还坚持为贫困党员提供扶持资金,重点扶持贫困党员发展自营经济,每年基层党员干部为职工群众“跑贷款”约5000余万元,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加强,涌现出一队、五队、十八队和二十一队等6个党建工作过硬党支部。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基层生产队要求入党的人多了,每年都为党组织输入新鲜的血液。
加快改革争创一流,推动农场健康发展
开荒建场时期,特别是1977年农场开始的新一轮大规模开发建设。场党委提出“一切为了开荒,一切服务于开荒”的口号,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发扬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当年开荒15万亩,同时还完成生产队的房屋建设任务,得到了上级表扬。到1984年农场开荒面积达到25.8万亩。
1990年开始,农场党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场健康发展。首先,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一是强化队级管理,建立场、队两级宏观调控体系;二是推行连片种植,消灭“斑马田”;三是加强农机管理,成立机耕服务队;四是实行两条腿走路,加速农机设备更新换代。第二,实行企业行政干部、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年薪制,对职工实行土地保证金制度。第三实施科教兴场战略依靠科技发展“三高”农业。第四全面推进农场工商业改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第五大力支持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培育农垦经济新的增长点。第六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场长负责制及任期目标制。第七努力发展集约化经营。第八加大科普力度走科技兴场之路。第九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等改革举措。
改革给甘河农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0年来农场粮豆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豆亩产由1989的103公斤,提高到1996年的214.5公斤,增长108.3%。一直到2019年每年全场粮豆单产水平较上一年略呈现出上升态势。
改革让甘河农场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耕地规模达到33万亩,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最大的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内外部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口山甘河大桥的建成通车,使天堑变为了通途;111国道在场区全线贯通,为农场的快速发展,铺就了一条黄金大道;移动电话、互联网的开通,把农场带入了新的信息时代,为农场的发展注入无限生机;城镇化的发展建设,全面促进了农场职工群众从事非农产业增收致富的步伐,为富民兴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农场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提升了农场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产业升级。国家商品粮基地初具规模,农场生产的优质小麦、大豆的商品粮率不断提高,并跨入内蒙古自治区文明企业行列。全民小康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了明显提升。
2009年,农场农业生产总值超过了1.3亿元,非农产业生产总值2.17亿元,人均收入达到了8千元,企业利润1800多万元。政府和企业投资2556万元,新建职工砖瓦住房5.6万平方米,3000多人口直接受益,各项指标均比2003年前有较大幅度增长,广大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近10年来,场党委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指导,引领全场党员干部职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为主线,以推进土地经营模式改革为动力,以机械更新为支撑,以文明生产、标准化作业为保障,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四带五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农业机械更新步伐加快。近年来,鼓励职工利用国家补贴政策新购置200马力以上进口机车、格兰18行播种机。投入到了春播工作中,保证了春播的工作进度和播种质量。秋季收获玉米全部采用S660和凯斯6130大型联合收获机进行作业,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通过实行农业标准化力度,使农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大豆、玉米年年丰收,玉米平均单产1500斤,大豆平均单产300斤,粮食总产突破3亿斤,粮食总产不断地创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来,场党委以关注民生为重点,大力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一是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危房改造2643户,消灭了茅草房和旧砖房,受益人口8000人。新修和维护场队区砂石路50.19公里,为住户修建围栏485519米,安装大门342个。规划队区道路,拆除影响规划的房屋;全场栽植美化树13.44万棵,铺草坪3万平方米;还为5队新建水泥路和休闲广场。二是借助民生工程,实施了安全饮水、街巷硬化、卫生室、活动室、便民超市、住户大门、围栏、甬道等等工程,加快了农场队区的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使职工群众的腰包鼓了,生活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三是农场建设烘干塔7座,解决玉米烘干的效率问题。同时,农场不断地完善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功能,满足全场职工粮食仓储需求,确保每年农场的新粮“颗粒归仓”。
农场党委还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积极做好主题农场和品色小镇规划工作,促进农场建设发展提档升级,树立农垦形象。确定了大兴安岭大豆之都为标题的主题农场名称,制定了主题农场和品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方案。在农场小城镇建设史上写下壮丽的一笔!使农场各项工作都位居垦区的榜首。
严抓制度激活机制,创新管理追求效益
建设时期,农场连年亏损,仅1984年亏损达356.9万元,生产在低谷中徘徊,效益不高,经济陷入困境。1985年,农场大力推行经营体制改革,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全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1352个,耕地承包给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使个人利益与生产经营成果紧密挂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生产积极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到1990年,农场继续保持家庭农场旺盛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完善双层经营管理机制,发挥国营农场机械化大生产的优势,着力推进生产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职工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生产和生活费用自理,耕地承包到户,核算到户,风险到户和盈亏到户。农场经济进入了长足发展时期。
改革前19年(1966—1984年),甘河农场经营净亏2019万元。改革后21年(1985—2006年),甘河农场经营盈利总额7858.1万元。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开展以来,农场确定了新的目标是向管理要效益。在工作中:一是继续做好三公经费的管理。继续完善办公费用计划管理、统一采购的办法,不断完善接待费用成本核算、严格执行接待标准的办法,完善交通费用货币化补贴的办法,厉行节约,节本增效。二是管理费用转移,通过实行统管队集约化经营的办法,降低农场管理费用支出。三是做好项目工程管理。在规划设计、工程预算、建筑施工全程实施监督管理。四是做好耕地管理。借助土地确权工作,收复流失耕地,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五是依法经营,规避经营风险,确保企业不受损失。同时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党员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工作体系;二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三是建立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等机制;四是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实践证明:通过严抓体制机制改革激活了生产力。2015年与2006年相比,农场粮豆总产增长了3.4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6.8倍,资产总额增长了6倍,经营利润增长了6.1倍,人均收入增长了3.1倍,职均收入增长了6.3倍。
思想教育善引导,风气净化宜百姓
在建场初期,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对每一个开荒队员都是一种考验,农场党委适时地在职工中开展“扎根边疆、艰苦创业、以苦为荣”的爱场爱岗教育,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包车组和先进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党委通过10余年的努力,按照“思想动员在先,改革在后”的工作思路,每年都撰写5篇以上宣传材料,解决职工群众的疑虑,澄清了模糊认识,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农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期间,场党委针对国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和89年春夏之交的反革命动乱认真了形势教育,举办了形式教育课12场,受教育人1200人,举办了“党章知识竞赛”、“庆七一报告会”等活动,使全场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中,场党委紧紧围绕发展这一要务,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农场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职工自立自强,艰苦创业,勇敢创业精神,在职工群众中形成了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良好风尚。开展了文明单位创建评比和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树立文明新风,改善场容场貌,改善生活环境,建设绿色家园。
农场还深入开展“入户访谈”、“民情日记”活动,及时掌握情况,采用调解方法,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等办法,农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开展“群教”活动中,场党委召开座谈会8次、发放征求意见表5000份、深入基层入户调研3000余户,广泛了征求了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对领导班子在“四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群众提、领导点、互相帮、自己找、深入生产一线职工群众家中了解情况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12余条,梳理出共性意见建议68条,其中查摆出“四风”方面突出问题20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2条、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3条。为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问题1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到98%。
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甘河农场党委将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相结合,有效加强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使农场党委真正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企业的强大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文/周旭友)
责任编辑:刘飞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