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化 > 正文

鼓舞湘江——湘潭打油鼓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2-08-05来源:央视美丽乡村一线聚焦 编辑:admin1


文/钱继明

 在湖南湘江流域湘潭一带,千百来流传着仪式舞蹈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祭祀舞蹈打油鼓。198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等国家级所论证的舞蹈丛书所收录。弥补了湘潭的民俗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的空白。是对研究湘潭区域湘楚祭祀舞蹈的起着深远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鼓文化当中极其少见的单面鼓舞表演形式。古代油鼓为装油的器皿,经改造上小下大蒙着鼓皮而成。祭祀的鼓身与鼓面分别刻画有虎豹猛兽造型图案。

 几千年来,打油鼓逐步形成了“文”“武”即 “迎神” “龙舟” “巫舞”三大派打法。其鼓和舞“形神相依,相辅相成”,“舞”带动“鼓”。 “文”场手眼并进,鼓棒翻腾,轻重缓急,祈福飞扬。“武”场身形跨跃,威武猛烈,节奏明快,斗志昂扬。1910年6月少年毛泽东在窑湾宽裕谷粮行学做米谷生意时打起米店的“戽”鼓留下风华正茂的身影。如今打油鼓功能意义与其在祭祀仪式中的完全不同。由于社会的发展,民间舞蹈功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慢慢地变异着自身原有的诸多特点,逐渐地向表演性与自娱性方面发展,它能不断融入时代特色,满足并实现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全民健身,成为广泛认同。

 

 明清以来,湘潭地处湘江与浏阳河、涟水河交汇之间,自古就是湖南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商业运输干线,商业发达,文化底蕴丰厚,素称“金湘潭” “小南京”。而湘潭打油鼓舞主要分布在湘潭城乡沿江最大的区域。岳塘区东坪镇、滴水埠、昭山、易家湾、下摄司,雨湖区护潭乡、观湘门、窑湾、十八总和高新区马家河、湘潭县、湘乡以及株洲等地。属师徒传承的民间民俗艺术,

 解放后至八十年代分布在岳塘区东坪镇、马家河,雨湖区窑湾、护潭乡、湘乡。

 湘潭“打油鼓”项目被列入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特别是打油鼓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在继承的基础上不忘将打油鼓融入时代特色。采取了非遗博物馆+惠民基地+协会+学校+网络平台等传承推广的新理念起到非常大的效果。推广模式从湘潭城区沿江两岸播及到湖南省各地延续到河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

 湘潭“打油鼓”源于古代的巫风。楚巫文化又与儒、释、道的文化元素融合交汇,最后形成以湘潭文化为背景,具有多元化的湘中特色文化。

 春秋以前,楚地女巫将蒙上夔皮的盛油容器反过来击之舞之,祭祀祈福;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里写到:“昔楚国南部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沅湘之间”的湘潭成为了打油鼓的发祥地。《楚辞·九歌·东君》中的“继瑟兮交鼓”诗句。其中的“交鼓”,自明清末以来,湘潭的打“油鼓”始终未失“交鼓”的传统。唐代诗人许浑在其《送客南归有怀》诗中云:“绿水暖青萍,湘潭万里春。瓦樽迎海客,铜鼓赛江神。”诗中铜鼓即为油鼓。明万历四十三年湘潭籍进士李腾芳襄助县令包鸿逵建高峰塔,特邀巫师黄德明打油鼓驱魔降河妖。乾隆辛丑年《湘潭县誌》重修本卷二十四记载城隍庙会上打油鼓的盛况。民国初年,全省百条龙舟聚湘潭,东坪七星龙舟勇夺桂冠,其打油鼓方阵更是壮观。1944年东坪游击队利用打油鼓巫舞来麻痹日本鬼子。

 1956年湘潭地区举行农民文艺调演,打油鼓第九代传人段玉泉、黄运泉表演的打油鼓影响大;1962年的中国舞协《湖南省民间舞蹈调查》编委来潭调研打油鼓。1982年湘潭市文化馆组织编写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打油鼓的章节。打油鼓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二十多年来先后拜打油鼓“迎神”“龙舟”“巫舞”为师。厘清了打油鼓三大门派。并开设了湘潭千年油鼓博物馆,致力于传承与推广。

 湘潭的打油鼓—它是中华民族鼓文化当中极其少见的单面鼓舞表演形式。古代油鼓为盛油的器皿,经改造上小下大蒙着鼓皮,下端用方木制成Ⅱ形底架,击鼓时声音宏亮。祭祀的鼓身与鼓面分别刻画有猛兽造型图案。明清以来,湘潭打油鼓有的地方也以油桶、米“戽”作为替代品。

 打油鼓分为“迎神” “龙舟” “巫舞”三大派别打法。“形神相依,相辅相成”,“舞”带动“鼓”。 “迎神”派手眼并进,硝火虔诚,鼓棒翻腾,刚劲豪放。祭祀上迎神派“洗脸”“照镜”“开弓”二十五个套路和以鼓为核心,内外三层,内层为击鼓者三人,掌旗者三人,外层击鼓者两人,手执火炬者紧随“ 雷公”,“电母”身后,降妖除魔。

 “龙舟” “巫舞”派身形跨跃,威武猛烈,手诀气势,排山倒海。巫舞派前后二人扛着油鼓癫狂,巫师击鼓念咒,驱魔摄毒。

 龙舟派鼓舞斗志。端午节上岸边架起油鼓,二十套打法与赛龙舟遥相呼应。

 如今打油鼓以表演性与自娱性方面发展融入时代特色打油鼓不仅是一种精彩的古老祭祀舞蹈,还是一种艺术化的民情风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是湘楚文化研究的“活化石”。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来看,远远超出了祈神的祭祀与巫术行为,而成为一幅完整的民众现实生活与信仰相互融合的画卷。其丰富的民俗活动与民俗信仰,恰恰是打油鼓舞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一方面是传统的延续;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向现代风格的融入,它是文化传统、族群记忆、地方性知识等得以积淀、传承、重构的脉络。

 打油鼓是中国少有的单面鼓。它的产生传承发展见证了 “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心理素质的构成因素,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载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中国的鼓和舞“形神相依,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经久不衰的辉煌,融入了现代的社会生活中。

 打油鼓自古地处在湖南湘江流域湘潭一带,明代末,湘潭已开辟码头十余处,自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蚁集,连二十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天下第一壮县也。”

 从千百年发展历史来看,打油鼓活动是具有强烈的祭祀仪式功能,因为油鼓舞蹈的每一组动作几乎都对应着祭祀仪式的程式和功能。这种仪式又与民俗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体现在划龙舟或节日庆典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舞蹈功能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变异着自身原有的诸多特点,逐渐地向表演性与自娱性方面发展。打油鼓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忘将打油鼓融入时代特色,结合现实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结合非遗油鼓馆惠民基地+学校+协会+平台的实际传承和网络平台传播推广的新理念起到非常大的效果。推广模式使湘潭打油鼓播及省内外被人们高度关注。古老的祭祀舞已走进了高校的《湖南民间传统舞蹈传承》精品在线专业课程。

 因此打油鼓不仅是一部精彩的祭祀舞蹈,一种艺术化的风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与价值,同时还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打油鼓的意义是由表演、语境、主体、场域及舞蹈本身的形态 特征共同决定的,而且它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中生成,并表现为特定的审美旨趣。打油鼓已远远超出了祈神的祭祀与巫术行为,成为一幅完整的民众现实生活与信仰相 互融合的画卷,丰富了民俗活动与民俗信仰,这也是打油鼓舞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一方面是传统的延续形式,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向现代风格的融入,它是文化传统、族群记忆、地方性 、民情风俗、民间艺术、全民健身等得以积淀、传承、重构的脉络。

 湘潭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是打油鼓的保护单位,并配套有500平米的千年油鼓舞展览馆、湘潭岳塘区文化中心非遗馆、100平米有方教育油鼓传承培训基地以及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机电专科学院等传承场所。打油鼓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兼湘潭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专职的法人代表、主任、三馆馆长、湘潭市广场协会会长、湘潭市舞协常务副主席、湘潭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等职。在市区级相关部门和民营企业大力支持下获得部分资金,另外自筹资金上百万投入千年油鼓舞展览馆和相关配套场馆惠民活动及历史文物资料收藏购置。开展了以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大型实景剧《鼓舞湘江》、高峰塔为实景的展示平台。广场舞“打油鼓非遗走进公益大课堂”,促进了以湘潭市文艺惠民基地为主体的湘潭市广场协会和舞协团队的传承培训群众队伍活动的开展。同时又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把“三全育人”的打油鼓非遗文化植入国家级昭山文化产业园。

 打油鼓平台的实际传承和网络平台传播推广的新理念起到非常大的效果。推广模式使湘潭打油鼓播及省内外以及海外被人们高度关注。走进了高校的《湖南民间传统舞蹈传承》精品在线专业课程。

 今年打油鼓终于圆满完成《2022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演出任务!这是省级非遗千年油鼓舞以新的时尚形式同快男超女白举纲、李斯丹妮、街舞团等合作展现。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