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热土苦耕者|读鄢德全先生纪实文学作品《湘潭群英谱》而后感
发布时间:2023-08-09来源:央视美丽乡村一线聚焦 编辑:admin1
<随笔>
热土苦耕者
一一读鄢德全先生纪实文学作品《湘潭群英谱》而后感
文/楚国良
早就听说,湘潭市新华书店宝塔路店开设了一个"湘潭本土作家专柜",今年三伏天一个难得的空闲之日,我慕名来到该店购买书籍。在精挑细选中,我的眼球被一本书吸引住了——《湘潭群英谱》。原来这本书讲述了无数英雄为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
《湘潭群英谱》以其主题的宏大,材料的详实,编著的严谨,展示了著作的价值,也体现了作者鄢德全先生的情怀。
纪实文学作品《湘潭群英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著作者鄢德全先生以十数年时间实地采访和查阅大量的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以非虚构方式写出了这部地域性英烈传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激发力;既是红色基因的典藏,又是当代“湘潭精神”的传承。通览全书,我觉得该书有几个特点:
一是体例完备。第一篇章以反清复明的哥老会成员马福益开篇。这一部分还收录了刘道一、秋瑾等7位辛亥革命志士的事迹。第二篇章从1921失踪的湖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彭璜写起,写到1936年牺牲的杨幼麟,包括杨开慧在内的74名优秀儿女的铁血柔情浩然正气充溢于字里行间。第三篇章涵盖1937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的8年时间,包括了1937年牺牲在抗战前线的湘乡籍烈士易蔚甫在内的27人。第四篇章则收录了1946年到1949年牺牲的14位烈士。第五篇章“抗美援朝”中,记录的第一个英杰就是毛岸英。这一篇章中,郭炳楠,21岁;刘辉21岁;彭寿明,22岁;周怀智,18岁;钱任重,女,18岁.....43个名字,43个年轻美好的生命,为保家卫国捐躯在异国他乡。第六篇章,详传部分最后的27人的传记,始于1960年去世的人民公仆曹卫民,终于2003年牺牲的郭铁牛同志。
二是意义重大。2009年,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经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湖南有26人入选“双百人物”,总数居全国第一。
《湘潭群英谱》收录了八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贡献丶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双百人物。一个地级市产生了这么多的英雄人物,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收录的“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有:毛泽民、毛泽覃、杨开慧、罗亦农、黄公略、蔡和森;“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有:毛岸英、罗健夫。我们看到在这份光辉灿烂的名单中,毛泽东同志有4位亲人当选。其中,弟弟毛泽覃、妻子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牺牲时年龄均不到30岁。
三是事迹感人。《湘潭群英谱》中,每一个名字,都让人肃然起敬;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种壮丽的人生;每一段风云,都让人刻骨铭心;每一次牺牲,都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的名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罗亦农1902年6月18日出生于湘潭。1919年秋天,17岁的罗亦农按捺不住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热情,只身前往上海。他从一个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前途的普通农村青年,成长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被捕。反动派惊喜若狂:“首要已擒,共祸可熄”。敌人对罗亦农许以高官厚禄引诱未成,又对罗亦农施以酷刑,却丝毫也未能动摇罗亦农的钢铁意志。蒋介石迅速下达了“就地枪决”的命令。1928年4月21日黄昏,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儿子、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罗亦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临刑前用隐语写下了给党中央的信,交代未尽的工作,表示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并勉励同志们继续奋斗。党中央在《布尔什维克》杂志刊发文章《悼罗亦农同志》,称“中国无产阶级丢失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丢失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罗哲,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马家河乡高塘村(今属株洲市天元区)。1919年,罗哲在长沙读书时结识了毛泽东,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从此,他在革命的道路上迅速成长。1928年7月25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罗哲夫妇不幸被捕,被关押刑讯48天,但他始终坚贞不屈。9月11日,罗哲被惨杀干长沙浏阳门外,就义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我为革命而死,虽死犹荣。你不要为我悲痛。”还说:“你活着出去,好好抚养两个孩子,也就后继有人了。”1961年,马家河高塘村一片绿树葱茏的山坡上,罗哲烈士的坟墓建成。毛泽东亲笔题写了“罗哲烈士之墓”。
我认识鄢德全先生的时间比较长,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中共湘潭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时候。今年的6月份,在湘潭县评论家协会几个朋友相聚的饭局上,再次见到鄢德全先生。老友重逢,自是格外亲切。谈完《湘潭群英谱》这本书,再来谈鄢德全先生的创作生涯,我觉着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是笔耕不辍。鄢德全,1955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的隐山脚下,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在是《湖南曲艺》的主编,湘潭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曾当过13年的县作协主席,也是第一届县文联委员,迄今为止,写下了300多万的文字,有电影剧本,有舞台剧剧本,还写过歌词,戏曲,散文,小说,通讯和200来篇报告文学,其中有26篇报告文学获奖。著有《燃烧的青春》、《爱开始的地方》、《昨天的船票》等6部作品。虽然他现在功成名就,但是他仍学习不已,笔耕不止。
二是精益求精。在鄢德全的创作生涯中,犹以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为重头。自1976年第一篇报告文学《春阳似火》在《解放军报》发表后,一发而不可收。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她是一朵向阳花》,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那一片金黄的田畴》,在《湖南日报》发表了《生命之树常绿》《悠悠一滴水,绵绵赤子情》《生命的轰动》等报告文学作品。还在《法制月刊》《湖南文学》《报告文学》《时代报告》杂志发表了10余件报告文学作品。他公开出版了《元帅故里新崛起》《燃烧的青春》《爱开始的地方》《活水源头》等四部报告文学集。有《燃烧的青春》等26件报告文学作品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文化基金会等单位组织的数次全国征文中获奖。
三是热爱家乡。故事《彭大将军的户头》《彭德怀坐轿》,散文《乌石峰下的丰碑》《留得甘甜给故乡》《那一片绿荫》,快板书《彭德怀罢宴》,歌曲《乌石峰的朝露》等,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杂志、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卫视等媒体采用。 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刚播映时,鄢德全邀请全国的著名党史军史专家、电视剧编导及文艺评论家展开了全方位的评论,并主编出版了评论专集《大写的人》。彭德怀元帅120周年诞辰时,他又主编了纪念文集《丰碑铭刻的记忆》……
鄢德全还主编了《中国莲乡作家丛书》《湘楚作家丛书》《楚南文化丛书》《湘水文化丛书》等共计100多部作品,个人专著8部,都没有离开家乡的人文山水。
不久前,鄢德全主持编辑的《故事湘潭》通过出版社初审,正待进入出版程序。他策划并参与创作的以湘潭名人黎锦晖坎坷人生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那年海上生明月》,正在报审立项。 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鸟儿即使声音嘶哑也要尽情唱出对这片土地的爱。年近七旬的鄢德全不会停下脚步,他将汲取家乡人文山水的灵性,以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继续诠释一名文学艺术工作者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