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义:怀念我的书法老师--享誉海内外书法大家李铎先生
发布时间:2021-09-17来源:央视美丽乡村一线聚焦 编辑:金英勤
去年,是中国书坛损失最大的一年,在短短几个月中,先后有两位在中国书坛鼎鼎大名的巨匠离世,一位是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家李铎先生,一位是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尽管时光逝去已是一年,对他们的离世依然心存难忘,深深追思他们对中国书法创作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作为李铎先生的学生,为敬师恩,遂成拙文,以示怀念。
孔令义和老师李铎先生合影
李铎先生是我的书法老师,他在八十多岁高龄之年收下我这个学生。有人说我是他的关门弟子,我没有考证过,但是李铎先生确实对我这个学生寄予了厚望,倾注了深厚的执教情怀,给了我真传实教的大好学习机会,把他七十余年书法创作的理论心得和书写技巧,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我,正是得到书法大家李铎先生的悉心传教,使我近些年书法创作有了快速长进。
孔令义和老师李铎先生合影
孔令义和老师李铎先生合影
凡始立学者,需尊先圣先师,师者则是学生的领航人。关门弟子是名人大家达到一定造诣晩年收徒之举。名人大家一般越到晚年其才华技艺才达到创作的巅峰,并总结出一生的创作理论心得,这个时候是水平最高的时期。功成名就的大家到了晚年就喜欢静以修身养性,不会耗费精力再去传教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这个时期再收学生最为挑剔,而关门弟子就是各方面受到老师考察认可,有望传承的人。
孔令义书法作品
孔令义书法作品
我拜李铎先生为师,就经历了他几年仔细的观察考核。李铎先生的书法,最受人喜爱的是他的榜书大字,李先生一生在部队文化艺术和历史研究单位工作,他的榜书结体固若金汤,笔力奔涌豪放,这是军人生活经历的积累体现。我在多年习练书法中,也喜欢写榜书大字,一次我挑选了几幅自已写的作品,找李先生点评指导,并在言谈话语中流露岀拜他为师的请求,李先生第一次见到我的书法作品,给予了莫大的鼓励,说我岀手大胆,有军人的豪气霸气,并给岀了书体布局和用笔的一些具体的指导,但对我提出拜师问题没做回应,或许是和他收学生的标准还有差距,我开始按照先生的传授,反复思考琢磨,投入精力刻苦研习,经历一年的创作努力,我感觉有了很大进步,再次带上作品找先生请教,这次先生拿着我写的作品,一幅一幅的审看,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评,并指岀结体用笔中的不足,从他的传授中我悟岀了写好榜书的奥妙技巧。
孔令义和老师李铎先生合影
孔令义和老师李铎先生合影
李铎先生人到晚年还能收下我这个弟子,是他喜欢我的执着韧劲,我学写书法,舍得投时间花功夫,有持之以恒的钻劲,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有对古今书法名家名贴的深入研究和对书法当随时代变化而与时俱进的独特见解。一次,我带着作业找李先生上课,李先生看到我写作品都是用简化字和公元年号,非常肯定这种做法,他说创作写简体字新年号是对的,书法就应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先生的话是站在时代高度发岀的声音,是对书法创作的导向性力量。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对中国汉字进行了简化改革,李铎先生几十年中经常受邀为大型会议和报刊杂志题写展标刊头,所写的都是简化字,所签时间也是公元年号,这是国家文字管理有规定要求的,李先生对我做法的认可肯定,是最有代表性权威性的肯定,所以我在多年的书法创作中,始终坚持了写简化字新的公元纪年年号。
孔令义书法作品
孔令义书法作品
我对李先生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是由于我对他的书法艺术的崇拜,李先生书法中的豪放,体现了军人的性格,代表着军人顶天立地,不怕一切艰难的魂魄。在我学练书法遇到难以再提高的当口,遇到李先生,他把书法创作积累一生的宝贵经验,无私的传授于我。李先生一生学生众多,我不知道哪些有过拜师仪式,但我是李铎先生经过正式拜师收下的学生。在三年多的授课考察后,李先生终于认为我是他合格的学生。
孔令义和老师李铎先生合影
孔令义和老师李铎先生合影
2013年某月的一天,在多人的见证下,李先生举办了正式的收徒仪式,李先生把他书论中最精华的内容,用四张四尺宣纸,亲自书写,面授与我。在他的学生中,能获此对待,证实了他对我的真情关爱。能证明李先生对我特殊关爱的,还有2014年我们分别时他送给我的赠言。知道我即将退休的消息后,李先生怀着留恋的心情,提前拟好了分别赠言,当我去他的工作室告别,他从衣兜里掏出拟好的内容,挥笔写下了16字的赠言:“读临碑贴,索隐探幽,仪其精粹,大笔可求”,这短短16个字寓意深刻,字字包含着他对我很高的要求和殷切的期待,即告诉了我学习书法要走的路径,更提醒学练书法,只须读临碑帖,不能摹临,在名贴里掘取其深藏的奥妙,学习取用其中的精粹,要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做到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书法创作个性特征,有高于常人书写水平的艺术大家。
孔令义书法作品
孔令义书法作品
我牢记李先生的提醒教诲,在名人名帖中提炼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审美特点的书体,对李先生带头创立的新行楷书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和结构、笔法上的规范完善,争取让新行楷书体能够屹立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林,成为流行于我们当今时代,又传向今后历史时代的书体。